Cheng-yang Hu, Hang-yu Dong, Kai-ming Wu, R.D.K. Misra, Lei Zhong, Xing Jin, Qiang Li
本文阐述了不同脱氧工艺对新一代微合金化厚板塑性和冲击韧性的意义,并通过夹杂物的成分、大小和数量密度对实验用高强度低合金钢塑性影响的综合效应探讨了获得所需力学性能的最佳脱氧工艺。采用杂质含量(总O + N + S含量)82 × 10−6 (铝脱氧) 以及 118 × 10−6 (锆脱氧)的两种钢,通过拉伸试验和夏比V型缺口冲击试验对延性进行了表征,利用装备能谱仪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夹杂物的数量、大小和成分进行了表征。在铝脱氧钢中,夹杂物主要由氮化钛、串状铝酸钙和细长的硫化锰组成,而在锆脱氧钢中,夹杂物主要为细小的包裹硫化物外壳的球形氧化物夹杂物。杂质含量对夹杂物的数量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因为杂质含量较高和较低时,夹杂物的数量分别为83.7和78.8 个/mm−2。然而,夹杂物的尺寸分布,特别是最长长度大于8 µm的粗包裹体各不相同。随着生产工艺的不同,粗夹杂物的数量密度在0.8到1.1 个/mm−2之间变化,在铝脱氧钢中,55.5%的粗夹杂物为氮化钛或硫化锰,而在锆脱氧钢中,只有22.5%的粗夹杂物为氮化钛和硫化锰。粗大的氮化钛夹杂对冲击韧性的影响尤为明显,它们的数量密度应低于0.33 个/mm−2,以保证所实验钢具有最佳的韧性。根据电子背散射衍射获得二者的平均晶粒尺寸,其中锆脱氧钢平均晶粒尺寸(4.28±2.70 μm)要小于铝脱氧钢(6.00±4.80 μm)。由于晶粒细化和硫化物形态控制,与铝脱氧钢(153± 68 J)相比,锆脱氧钢在−80°C下表现出优异的冲击韧性(223± 70 J)。因此,与铝脱氧钢相比,锆脱氧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