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连铸》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4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15
  

  • 全选
    |
    连铸工艺
  • 孔祥涛,周德,陈明跃,王全礼,高伟,张宝全
    连铸. 2014, 33(1): 1-5.
    摘要 ( ) XML 相关文章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首钢二炼钢采用210t转炉配8机8流130mm×130mm断面小方坯生产高碳钢SWRH82B,通过调整结晶器电磁搅拌参数和二冷区比水量,在铸机较高拉速情况下,经过多轮试验,摸索出生产SWRH82B的合理二冷制度和结晶器电磁搅拌参数,连浇炉数稳定在8炉以上。
  • 任三兵,朱苗勇,樊俊飞,方园
    连铸. 2014, 33(1): 6-10.
    摘要 ( ) XML 相关文章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薄带连铸布流系统对其浇注过程影响很大,不同的水口插入深度、不同的拉速和不同的液位高度下,对于同一布流系统所引起的液面波动和流动会有较大差别。针对某厂使用的槽型布流系统建立了水模型和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布流系统引起的熔池表面流动和波动情况。结果表明,该槽型布流系统在布流过程中具有对侧封板端面冲击强,角部波动大,辊面中部冲击弱等特点,数值模拟结果和水模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刘成宝,窦圣朋,戈文英,翟正龙
    连铸. 2014, 33(1): 11-14.
    摘要 ( ) XML 相关文章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和研究了莱钢100mm以上规格SAE8620H齿轮钢带状组织情况,结果表明增大钢水过热度、连铸的拉坯速度和采用热装热送的工艺,增加了≥2.5级带状组织的形成概率,并且不利因素的协同作用会极大促进带状组织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其带状组织的工艺方法。
  • 程常桂,吴建成,梅俊学,金焱,齐士兵
    连铸. 2014, 33(1): 15-21.
    摘要 ( ) XML 相关文章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连铸坯初始凝固区域钢液的凝固行为,研究了铸坯表面缺陷形成机制及其与结晶器内钢液初始凝固行为关系,探讨了国内外连铸坯初始凝固控制技术的冶金原理及优缺点。
  • 连铸设备
  • 马春武
    连铸. 2014, 33(1): 22-28.
    摘要 ( ) XML 相关文章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对目前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晶器非正弦振动波形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波形。从振动动力学、最大上振速度、最大加速度及主要振动工艺参数值等几方面,对各种波形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YSU波形、WIS波形要优于其他波形。另外,还对非正弦振动波形偏斜率的取值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最佳取值范围为0.25~0.35。
  • 唐娜娜,白清领,李宏祥,崔华,张济山,庄林忠
    连铸. 2014, 33(1): 29-36.
    摘要 ( ) XML 相关文章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基于ALE算法和三维热弹黏塑性本构方程并考虑湍流的影响,模拟了连铸起步段低碳钢带液芯压下薄板坯的凝固行为、应力应变分布及变形情况。研究表明,薄板坯连铸液芯压下过程中对板坯的压缩作用主要由板坯中未凝固的部分(液芯部分)来承担,板坯凝固坯壳部分在板坯厚度方向的尺寸变化不大。连铸液芯压下过程中板坯不同位置处的应力不同,板坯在经过液芯压下辊前后,应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板坯近角部区域应力最大,窄面区域所承受的应力比宽面区域大。连铸液芯压下过程中板坯的等效应变与液芯压下量有关,液芯压下量越大,等效应变值越大,而且应变最大值出现在窄面,且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在起步段的某一时刻(13.5s)应变达到最大值,此时更易接近板坯的临界等效应变,从而诱发裂纹等缺陷。研究证实了对带液芯压下薄板坯连铸起步段开展瞬态数值分析的必要性。
  • 刘海清,吴宝刚,张伟健
    连铸. 2014, 33(1): 37-40.
    摘要 ( ) XML 相关文章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主要介绍了二冷和末端电磁搅拌移动装置在马钢电炉厂圆坯连铸机的设计应用,根据工艺二冷和末端电磁搅拌要求,对二冷和末端电磁搅拌进行合理布置和设置移动装置,实现在线完成二冷和末端电搅的移动和定位,优化二冷和末端电搅位置,对提高电搅效果,有助于提高铸坯质量;同时实现二冷和末端电磁搅拌可实现在线快速更换,对提高了维修和生产效率;提高铸坯合格率和生产高品质铸坯发挥了重要作用。
  • 铸坯质量
  • 马桂华
    连铸. 2014, 33(1): 41-44.
    摘要 ( ) XML 相关文章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三钢炼钢厂在开发ML40Cr过程中,铸坯表面存在大量微裂纹,造成轧制成品冷墩开裂,结合产生微裂纹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微裂纹的因素,对产生微裂纹的实际情况进行汇总,研究与分析了产生微裂纹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措施。现场应用后,使得铸坯表面的微裂纹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了连铸坯的质量。
  • 梁启华,宋满堂,王海峰
    连铸. 2014, 33(1): 45-48.
    摘要 ( ) XML 相关文章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本钢特钢采用235mm×265mm连铸坯生产的40Cr、40CrMn等钢种,生产(100~130)mm过程出现批量纵裂纹缺陷;研究了钢材、连铸坯裂纹形成机制,明确了钢材纵裂纹是由于连铸过程二冷水冷却不均匀,连铸坯产生皮下裂纹,加热后皮下裂纹扩展到表面所致;得出了通过改善水质,防止喷嘴堵塞,加强连铸坯缓冷,降低加热炉预热段温度等技术措施,可有效控制铸坯裂纹,解决了钢材纵裂纹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