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1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7-11-15
  

  • 全选
    |
    技术综述
  • 安军锋1 ,任吉堂2
    中国冶金. 2007, 17(11): 1-1.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随棒材轧制尺寸精度和性能预报准确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对棒材的精确计数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线棒材计数系统包括计数系统和打捆系统,后者主要是精确分离棒材。对此,在论述该系统理论研究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计数方案,以解决在线棒材的计数问题。
  • 生产技术
  • 贺淑珍,蔡湄夏
    中国冶金. 2007, 17(11): 6-6.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太钢在实验研究国内常见的几种进口矿粉烧结特性的基础上,根据自有资源和生产条件,应用互补性原理优化了配矿,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实施选择合理成分、调整工艺技术参数等系列有效措施,使450 m2烧结机所产烧结矿质量满足了4350 m3高炉的生产要求,并为其快速达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 王学斌,邹宗树
    中国冶金. 2007, 17(11): 10-1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预直炼法前后期总物料平衡计算,得出总石灰耗量、总渣量、总氧气消耗量和渣中铁吹损量。计算结果发现,总石灰消耗、总渣量、铁吹损量随半钢中磷的增加存在最小值,且随中间倒渣量的增加而减小。总耗氧量则随半钢磷的增大有减小趋势。中磷铁水最佳倒渣点应控制前期脱磷率为87%~91%。
  • 赵贵清
    中国冶金. 2007, 17(11): 14-14.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酒钢1号高炉在2005~2006年的生产实践数据;研究了焦炭质量对高炉冶炼过程的影响;有效评定了焦炭的质量指标;并在确保高炉优化用料的同时,提出了合理使用焦煤资源的有益建议。
  • 王小燕,李月兰
    中国冶金. 2007, 17(11): 18-18.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结合马钢CSP实际生产工艺的特点,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提出了化学成分的控制范围和工艺控制措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CSP工艺技术生产的一般强度D级碳素船体结构用钢的技术质量指标,完全能满足GB712—2000标准及船检的要求。
  • 俞晓林
    中国冶金. 2007, 17(11): 21-21.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影响杭钢铁水硫的因素,并通过采取提高高炉炉渣中氧化镁质量分数和烧结矿入炉比例、降低焦炭中硫等措施,明显提高了铁水质量。
  • 张全刚1 ,马志军1 ,李钢花2 ,窦楠3 ,韩绍根2
    中国冶金. 2007, 17(11): 24-24.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厚规格高强度船板钢的生产实践表明,采取适宜的成分与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设计,可确保高强度船板钢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同时,分析了影响高强度船板钢组织、性能的因素,发现适当提高终冷设定温度不会影响细晶强化,且可改善表层过冷组织。
  • 严长权
    中国冶金. 2007, 17(11): 27-27.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本钢1号RH的功能及其能力;从RH的时间构成、处理钢种结构及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影响RH能力的因素;提出了RH有效处理炉数和钢种有效处理系数的概念;阐述了在生产组织、质量管理和工艺优化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提高了RH的处理能力和延长了吸嘴寿命。
  • 专题研究
  • 张龙强,田乃媛,徐安军
    中国冶金. 2007, 17(11): 29-29.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高炉转炉界面模式决定着整个钢厂的模式。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钢铁企业的不同模式;选定新一代大型钢厂高炉转炉界面模式为高炉铁水→铁水包承载、运输铁水→铁水包内KR脱硫→专用转炉脱硅、脱磷→脱碳升温转炉;从冶金动力学、热力学角度计算且对比了铁水预处理顺序、设备及方法;并结合预处理运行成本进一步验证了选定模式的合理性。
  • 杨金福1 ,王霞2 ,张英才1 ,李学付1
    中国冶金. 2007, 17(11): 35-35.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钾、钠、铅、锌等高炉中微量有害元素进行投入支出平衡计算,分析研究了高炉各种投入产出物中有害元素所占比例,探讨了减少高炉内有害元素富集的方法和措施,以降低其对高炉稳定顺行的危害程度。
  • 王博,王德永,刘承军,姜茂发
    中国冶金. 2007, 17(11): 41-41.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在真空感应炉冶炼了2炉不同锰质量分数的低碳耐候钢,利用热模拟机和金相显微镜分析了其组织特征和相变规律,并通过室温拉伸、冲击实验且结合断口分析表征了实验钢的强韧性。热模拟实验表明,低碳高锰耐候钢组织在低冷速下(<1 ℃/s)为铁素体+少量珠光体,而在较大冷速内(1~10 ℃/s)为贝氏体+铁素体复相特征,随冷却速度的增加则钢中贝氏体增多。分析轧态组织表明,2组实验耐候钢中主要组织均为等轴铁素体;增加钢中锰则其强度明显增大,虽塑性和冲击韧性有所降低,但仍可获得良好的强韧性组合。
  • 陶红标1,2 ,张慧2 ,王玫2 ,赵沛1 ,干 勇1,2
    中国冶金. 2007, 17(11): 45-45.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铸坯的等轴晶率和凝固组织的均匀性,以金属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的振动激发金属液形核实验。结果表明,当一种带有冷却结构且进行高频振动的晶核发射器插入锌液内时,锌液在晶核发射器表面迅速形核且长大,在高频振动作用下表面形成的晶粒将被折断剥离,从而连续不断地弹射到锌液中,成为凝固过程中形成大量等轴晶的晶核来源;采用带有水冷和气冷结构的晶核发射器对锌液进行振动激发形核处理后,锌凝固组织中的等轴晶率可分别提高到65%和80%。
  • 姜根成1 ,罗会信1 ,江斌2 ,詹静2
    中国冶金. 2007, 17(11): 49-49.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以武钢第一炼钢厂170 t钢水罐为研究对象,采用参数化有限元法、借助有限元前后处理软件HyperMesh和计算软件ANSYS,对其不同工况下的热结构耦合应力进行仿真,得出钢水罐的温度场和热应力场分布,为钢水罐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依据。
  • 企业管理
  • 刘君
    中国冶金. 2007, 17(11): 53-53.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济钢分析了市场需求和高专产品订单流失的原因;并以此为突破口,采取了系列工艺技术改进和管理措施,大力开发且研制了市场需求的高专中厚板产品,并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品种比和高专比大幅度提高,产品结构实现了由普通品种钢材为主向高专品种钢材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 陈剑,李春梅
    中国冶金. 2007, 17(11): 57-57.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钢材深加工的定义、主要形式及其范围;从满足市场需求和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济钢发展钢材深加工的必要性和优势;并通过对观念和定位、管理机制、技术研究与技术服务以及钢铁市场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其发展钢材深加工的建议,努力打造该领域的新优势。
  • 韩宏松
    中国冶金. 2007, 17(11): 60-6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梅山3号高炉处于炉役后期,炉缸为陶瓷杯结构,侵蚀较严重。为维护好炉缸且实现高炉长寿的目的,该炉在生产中采取了多种护炉措施,尤其是优化上下部制度后获得了明显的炉缸保护效果。因此,将上下部制度优化的炉缸维护措施作为一长期的、经济的且有效的护炉手段,以延长高炉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