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3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1-07-15
  

  • 全选
    |
    综合论述
  • 胡晓军,郭婷,周国治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冶金工业的发展,含锌粉尘产出量和锌含量不断提高,对其中锌、铁的回收利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含锌冶金粉尘处理和综合利用的课题,概述了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总结了各种处理技术的特点,并介绍了一种基于选择性氯化原理的含锌粉尘处理新思路。
  • 冶炼与加工
  • 龚志军,宋薇,麻永林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针对模铸注流氩气保护试验模型,运用PIV技术精确测量氩气保护过程中,注流周围空间的气体流场,同时采用烟气分析仪测量了注流周围空间的氧浓度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中注管距水口高度和气流倾角对注流保护的影响,发现减小中注管距水口高度以及采用0°和90°同时通气的氩气气流保护,可达到较好的注流保护效果。
  • 穆林,刘乐天,,郑海燕,魏国,沈峰满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1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些年,有关碱金属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催化作用已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碱金属以外的金属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催化作用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结果,然而对锌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其对耐火材料的侵蚀和结瘤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忽视了锌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催化作用而造成的焦炭粉化等情况。通过气相吸附法制备吸附不同锌含量的焦炭试样,并对吸附锌的焦炭的强度进行检测,得出如下结论:锌的吸附不会对焦炭的强度造成影响;吸附不同锌量的焦样的反应性都会随着锌量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反应后强度随着锌量的增加而降低;锌对焦炭强度产生影响的原因是锌促进焦炭的溶损反应,锌并不会因为吸附到焦炭上而直接对其强度产生明显影响。
  • 高建军,郭培民,齐渊洪,严定鎏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14-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氧气高炉煤气不循环利用流程,炉身喷吹循环煤气流程和炉缸喷吹循环煤气流程数学模型,分析了工艺参数对氧气高炉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气不循环利用流程一次能耗远远高于煤气循环利用流程,不适合进行工业化生产;金属化率对氧气高炉能耗影响很大,金属化率每升高5%,吨铁焦比降低约37kg;煤气循环利用流程各煤气量匹配要合理,炉顶煤气需要能够满足煤气加热和循环利用;带入炉内的氮气量要小,否则循环煤气富氮率大,煤气的还原性下降。
  • 崔桂梅,鄢常亮,关英辉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18-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炉冶炼过程中炉温是影响技术经济指标的关键参数,保持合理的炉温是高炉稳定顺行的关键因素。采用某炼铁厂在线采集的数据,通过核主元分析对建模数据进行预处理,根据相关系数选定模型参数,确定参数对炉温的滞后时间,基于支持向量机建立了高炉向凉、向热预测诊断模型。通过实例验证,该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
  • 邹艳明,林高用,杨益航,周玉雄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23-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Cu、Fe、Cu叠片进行了轧制复合热力耦合模拟。获得了轧制复合过程的应力-应变场和温度场变化,对热轧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复合板各层厚度变化误差在5%左右,可对预测产品厚度,同时对工艺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 材料研究
  • 刘国军,赖彬,李家节,朱明刚,李卫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27-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速凝片(SC)、氢破(HD)和气流磨(JM)工艺制备钕铁硼磁粉,研究了压坯密度、烧结温度对磁体取向度、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压坯密度(ρx=3.4g/cm3)可以使磁体在模压和液相烧结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取向度,剩磁提高约2%。在低温度(1055℃)烧结时,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显微组织,主相晶粒细小,粒径约为5.1μm,晶粒尺寸分布较窄,无异常晶粒长大现象,此时磁体的磁性能达到最优。
  • 宋育来,汪兵,陈邦文,孙新军,陈吉清,刘清友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31-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显微硬度、拉伸、冷弯等力学性能的测试以及金相组织的观察,研究了相同轧制工艺条件下钼、钛对700MPa级耐候钢的组织类型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钼促进M/A岛的生成,钛抑制M/A岛的生成;M/A岛作为一种硬相组织,对材料的韧性和塑性有不利影响,M/A岛含量过高,冷弯过程中出现明显裂纹;微合金元素钼和钛对材料强度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在 钼、钛合理配比情况下,试验钢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效果。
  • 马永杰,张光亮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35-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合适的TMCP工艺,可以在低碳合金管线钢中获得不同组成比的针状铁素体复相组织。研究结果表明:降低终轧温度、提高冷却速度均导致管线钢强度的显著提高,这是由于针状铁素体复相组织中的粒状铁素体、贝氏体铁素体等低温组织含量的增加;低温组织含量的增加比提高卷取温度导致的沉淀析出物增多对提高强度的贡献更大。
  • 羊军,胡伟,王武荣,史刚,韦习成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39-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1000MPa的双相钢(DP钢)在室温下的准静态拉伸行为与应变速率(10-3、10-2、10-1 s-1)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准静态拉伸条件下,DP钢的拉伸性能是与应变速率相关的。随着应变速率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屈强比和加工硬化指数明显升高,而均匀伸长率、断裂伸长率略有下降;另外,应变速率对材料的应变强化系数影响不大。利用SEM分析了DP钢的断口形貌和微观组织随应变速率的演化及与拉伸行为的关系。研究可为超高强度钢在车身上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 袁训华,张启富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43-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装配3点弯曲试验装置的扫描电镜原位分析了GA钢板变形情况下镀层中裂纹的产生、扩展、镀层断裂及GA钢板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镀层与钢基体界面交互作用的情况。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镀层承受拉应力的一侧,裂纹在Г/δ1相界面处产生,在δ1相中沿着垂直于镀层平面的方向扩展,并沿着Г相/钢基体界面延伸,镀层塑性变形的迹象不明显;镀层承受压应力的一侧表现出了明显的塑性变形,存在裂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均匀变形情况。合金化镀层无论承受拉应力还是压应力,镀层主要的破坏形式是断裂,而与镀层相接触的钢基体的主要破坏形式是局部不均匀塑性变形。
  • 张朋,张福成,闫志刚,郑春雷,王天生,郑炀曾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48-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38CrMoAl钢表面获得超细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及其组织结构特征。首先利用自行设计的滴注式可控气氛全自动渗碳炉,在930℃对该钢渗碳8h,使钢表面的碳的质量分数达到0.85%,渗层深度为2mm。将经过渗碳热处理的试样加热到930℃保温20min进行奥氏体化处理。然后直接淬入温度分别为230、255和280℃的盐浴中,并分别保温0.5、1、2、4、10h后空冷。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及显微硬度计对热处理后38CrMoAl钢渗碳层的组织和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钢经过230和255℃保温一定时间后均获得较佳的组织结构,其组织特征是,表层是超细贝氏体组织,由平均尺寸为80~120nm的贝氏体铁素体层片和分布于片间平均厚度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残余奥氏体膜组成;过渡层是超细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心部是马氏体组织。这种超细贝氏体的滚动接触疲劳性能明显优于常规淬火回火状态下的齿轮材料。
  • 李德君,,冯耀荣,上官丰收,赵文轸,刘强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53-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上采用等温压缩试验研究了高锰奥氏体Fe-25Mn-3Si-3Al TWIP钢在变形温度为900~1100℃,变形速率为0.01~1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研究结果表明,Fe-25Mn-3Si-3Al钢热变形流变应力曲线呈现明显的动态再结晶特征,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流变应力峰值,峰值之后流变应力逐渐降低,呈现稳态流变。双曲正弦形式的Arrhenius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Fe-25Mn-3Si-3Al钢的热变形行为,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出Fe-25Mn-3Si-3Al钢的热变形流变应力本构方程,得出试验钢的热变形激活能QHW为432.95kJ/mol。
  • 测试与控制
  • 卜建荣,朱里红,徐君燕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1, 23(07): 60-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模糊RBF系统中各参量取值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出了采用遗传算法对其参量初始值和权值进行优化,实现初冷器管压力的预测控制,进而智能协调各集气管道压力。试验表明,该系统不仅保证了集气管间压力调节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快速性,而且提高了系统的精确性、自适应性和鲁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