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6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20
  

  • 全选
    |
    综合论述
  • 高婷艳, 黎红英, 蒋玉平, 张策, 姚万春, 王民庆
    钢铁研究学报. 2024, 36(11): 1369-1378.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24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718Plus合金是一种新型镍基高温合金,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热加工性和焊接性,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上的机匣、叶片、紧固件、涡轮盘等热端部件,热处理制度对718Plus合金组织及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后续加工和应用过程。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热处理制度对718Plus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讨论了718Plus合金强化相γ'相的生长规律及强化机制、晶界析出相δ/η相的成分和结构及其数量、形态、析出位置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展望材料特性与加工过程的工艺匹配研究必要性,以满足718Plus材料不同零部件制造需求。
  • 冶炼与加工
  • 潘建, 贺翔, 王跃飞, 郭正启, 朱德庆, 杨聪聪
    钢铁研究学报. 2024, 36(11): 1379-1387.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230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底炉法是处理钢铁厂含锌粉尘的主要工艺之一。针对含锌粉尘转底炉工艺目前存在的金属化球团产品堆放易发热、易自燃,导致产品储运和使用难等问题,开展了含锌粉尘金属化球团钝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球团在冷却和储存时高活性的海绵铁与水发生原电池反应生成氢气,同时铁的氧化放热造成料堆内部温度升高,是造成金属化球团自燃和发热的主要原因。与自然钝化、喷洒CaCl2、石灰水等方案相比,使用MgCl2溶液(质量分数为5%)喷淋含锌粉尘金属化球团具备更好冷却和钝化效果,其处理后的金属球团储存360 h后的氧化增重率仅为1.42%,球团金属化率下降不到12%。扩大试验证明了该钝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具备可行性,为含锌粉尘转底炉工艺生产的金属化球团产品安全储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 冯军胜, 吴豪, 程新妮, 严亚茹, 赵亮, 董辉
    钢铁研究学报. 2024, 36(11): 1388-1398.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24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360 m2烧结机配套的环冷机四段出口烟气余热为研究对象,通过烟气换热器将循环水加热后作为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热源,建立系统热力学模型和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循环工质下ORC热力学参数对系统热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方法确定ORC系统最佳工质和热经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过热度和蒸发器节点温差越小,蒸发温度越高,系统㶲效率越大。系统发电成本随蒸发温度的增加逐渐变小,而随过热度和蒸发器节点温差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当系统热力参数最佳时,R245fa的系统㶲效率和发电成本均优于R600a和R236ea,应优先被选择为低温烧结烟气余热ORC系统循环工质。此时,ORC系统的最大㶲效率为46.34%,最小发电成本为0.121 23 $/(kW·h)。
  • 安涛, 王芳, 刘中秋, 李宝宽, 徐鹏飞, 岳云辉
    钢铁研究学报. 2024, 36(11): 1399-1408.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24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06Cr18Ni11Ti奥氏体不锈钢电渣重熔过程中关键元素Al和Ti的热力学平衡,建立了基于分子离子共存理论(IMCT)的热力学模型,推导出针对该钢种的无TiO2四元渣系(Al2O3-CaO-MgO-CaF2)的IMCT计算公式,并计算了渣系各组元以及钢中初始Al含量对Al、Ti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量的Al2O3会造成Ti元素的烧损;而过量的CaO则会造成Al元素的烧损;CaF2和MgO对Al、Ti平衡影响较小,可以利用其来调节渣系的黏度、熔点及比电阻等物性参数;冶炼温度升高会导致平衡Al含量增加,而平衡Ti含量降低;初始Al含量越高,平衡状态下的Al、Ti含量就越高。
  • 温宝良, 胡正洪, 董申奥, 张旭, 李国兴, 李家新, 杨佳龙
    钢铁研究学报. 2024, 36(11): 1409-1419.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24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镁含硼磁铁精矿球团矿的应用有助于实现高镁含硼磁铁精矿中硼和铁的高效分离。然而,目前高镁含硼磁铁精矿配比对球团矿固结行为的影响研究较少,对球团矿还原性所产生的影响不明确。研究了高镁含硼磁铁精矿配比对球团矿强度和还原性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并根据球团矿固结机制研究了通过降低焙烧温度来提高球团矿还原度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磁铁精矿中高镁含硼磁铁精矿配比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球团矿内部尖晶石型镁铁氧体相含量,有益于改善赤铁矿晶粒形态,促进“赤铁矿-尖晶石型镁铁氧体”结构生成,从而可以提高球团矿强度。然而,在配加高镁含硼磁铁精矿制备球团矿时,球团矿焙烧过程中生成的尖晶石型镁铁氧体会对球团矿的还原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保证球团矿强度和一定还原性的情况下,配加高镁含硼磁铁精矿的球团矿焙烧温度不宜超过1 150 ℃。
  • 王桂林, 青格勒, 赵志星, 刘征建, 张建良, 王耀祖, 徐涛, 张勇
    钢铁研究学报. 2024, 36(11): 1420-1428.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24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HIsmelt铁浴熔融还原工艺的技术关键在于实现了“铁矿深喷”,但是铁矿在熔池内还原的动力学研究尚不明晰。利用在线气体检测分析仪实时分析了还原反应的尾气,计算了还原转化率和转化速率,进而探究了不同因素对还原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及反应活化能。结果表明,铁矿粉粒度从3~5 mm粒级降低至1~2 mm粒级后,熔融还原时间缩短17.8%,更大的表面积和更快的传热速率促使了其还原速率加快。温度提升后,最大熔融还原转化速率提高,达到峰值的时间逐渐前移。熔体中[C]质量分数从1%提高至4%时,矿粉熔融还原R0.5值从1.388 9×10-2 s-1增加至2.083 3×10-2 s-1,熔体[C]含量增加显著提高铁矿粉熔融还原速度。基于等转化率方法拟合求解得出所用富铁矿粉在Fe-C熔体内熔融还原表观活化能为55.52 kJ/mol。
  • 郑晓娜, 朱诚意, 刘玉龙, 朱榕, 李光强
    钢铁研究学报. 2024, 36(11): 1429-1439.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24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取向硅钢中微米级和纳米级硫化物对钢的磁性都有较大的影响。为了掌握钢液深度脱硫对成品无取向硅钢夹杂物特性和磁性能的影响机制,借助SEM/TEM-EDS和图像分析软件,研究了硫含量不同的成品钢中夹杂物和析出相的组成、数量和尺寸变化,并检测了成品的磁性能。结果表明,实验钢中主要的夹杂物是单独的AlN、(Al,Si)xNy、MnS及AlN/(Al,Si)xNy-MnS复合夹杂物,存在少量MgO·Al2O3为主的复合氧化物或氧化物-MnS的复合夹杂物和以CuxS和MnS-CuxS复合物为主的析出相。钢中硫含量降低,硫元素在凝固前沿的偏析减少,钢中氮-硫复合夹杂物数量减少。硫含量越低的试样,钢中铝和氮含量相对更高,氮化物数量增加。脱氧充分的实验钢中硫含量变化对钢中氧化物、硫化物、氧-硫复合夹杂物数量影响较小。在钢液凝固过程中,MnS的析出量随着钢中硫含量降低依次减少,改变了含MnS类夹杂物的析出数量和尺寸,导致夹杂物总量减少,夹杂物尺寸分布不均匀。MnS夹杂物含量的差异主要来源于钢液凝固分率高于0.7以后钢液中[S]在凝固前沿的偏析。当钢中的硫质量分数降低到15×10-4%及以下后,硫元素在钢液凝固前沿的偏析差异很小。硫质量分数为10×10-4%的钢中夹杂物和析出相的数量较少,主要为2.0 μm左右的小夹杂物和平均尺寸为52 nm的细小析出物,对应的成品钢的磁性能最好,B50=1.751 T,P1.5/50=4.16 W/kg。钢中硫质量分数降低到5×10-4%后,钢的铁损反而升高了0.27 W/kg,磁感减小了0.040 T,一定程度上与钢液深度脱硫导致钢中铝和氮含量及3 μm以上夹杂物增加有关。冶炼工序过度降低无取向硅钢的硫含量反而劣化了钢的磁性能。
  • 齐江涛, 王琦, 李院高, 李凤友, 李振, 伊璞, 王建昌, 罗宇尘
    钢铁研究学报. 2024, 36(11): 1440-1448.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24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锈钢AOD高硅冶炼工艺对镁钙砖的侵蚀,通过对不锈钢AOD高硅渣、镁钙砖原砖和残砖的外观观察、化学分析和XRD分析,结合显微结构分析和热力学计算后得到:AOD高硅冶炼工艺产生的不锈钢AOD高硅渣为玻璃相,碱度1.02。不锈钢AOD高硅渣可以产生硅酸二钙,不锈钢AOD还原渣可以产生硅酸三钙。由于硅酸三钙对镁钙砖的影响小于硅酸二钙,所以不锈钢AOD高硅渣对镁钙砖的侵蚀质量分数大于不锈钢AOD还原渣。当耐火材料为100%时,不锈钢AOD高硅渣的侵蚀质量分数为53.8%,产生的渣质量分数为36.7%,单不锈钢AOD还原渣的侵蚀质量分数为35.1%,产生的渣质量分数为25.0%。当耐火材料与不锈钢AOD高硅渣反应后再与不锈钢AOD还原渣反应,不锈钢AOD还原渣侵蚀质量分数为46.2%,产生的渣质量分数为87.8%。因此,高硅冶炼工艺导致的双渣冶炼对镁钙砖的影响最大。
  • 材料研究
  • 陈一安, 仝珏川, 郭正洪, 顾剑锋
    钢铁研究学报. 2024, 36(11): 1449-1459.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240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正交试验法,用Gleeble试验机对35CrMo钢棒进行了单向热压连接模拟实验。通过室温拉伸获得的伸长率比值为愈合率判据并辅以显微组织分析,发现在1 000~1 200 ℃的典型热锻温度范围内,增加热压变形量比升温更能促进动态再结晶和连接界面上孔隙的弥合,对提高愈合率更为关键。压后保温仅引起晶粒长大,几乎不改变残余孔隙率及愈合率。但压后保温时施加微小压力触发蠕变,则能有效弥合残存孔隙,进一步提高愈合率。分析表明,越有利于增强原子扩散的热压工艺参数,越容易弥合孔隙,让界面由物理连接向冶金连接转变,从而获得更高的愈合率。研究所得实验数据显示,当热压变形量达到60%,保温并继续施加9 MPa的蠕变压力是保证愈合率接近100%的优化工艺参数组合。
  • 江迪, 张树玲, 吴苏瑞, 马兴华, 尹宇, 郭峰
    钢铁研究学报. 2024, 36(11): 1460-1470.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240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凝固过程对涂层组织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三角形粉末预置体,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基体上制备了FeCrCoMn高熵合金涂层。结果表明,相同凝固条件下,预置体宽度的增加降低了凝固冷却速率,有利于双相FCC+HCP固溶体中脱溶转变,析出σ相,组织也由等轴晶向柱状晶、树枝晶逐步发生演变,且晶粒尺寸逐渐增大;这也使得涂层的硬度随预置体宽度的增加而降低,并导致摩擦磨损逐渐加重;但当预置体宽度为20 mm时,由于高硬度σ相的析出,硬度升高,且σ相在摩擦磨损过程中起到了抗磨作用,摩擦因数和磨损量降低,磨损机制转变为以磨粒磨损为主。以上研究表明,激光熔覆工艺中,预置体尺寸对凝固过程的影响不可忽视,其改变了FeCrCoMn高熵合金涂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 于盼盼, 王智慧, 程石, 黄磊, 黄学忠, 吴开明
    钢铁研究学报. 2024, 36(11): 1471-1483.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240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和动电位极化等方法研究了微量稀土元素对奥氏体不锈钢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耐点蚀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S)等技术对夹杂物形貌和成分组成进行了表征。未添加稀土的不锈钢的夹杂物主要为(Al,Mg,Si)-Ox的复合夹杂物;添加质量分数为0.003 5%的微量稀土后夹杂物改性为含稀土类复合夹杂物。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稀土微处理钢的点蚀电位增大,有助于提高材料的耐点蚀性;Mott-Schottky测量结果也表明,奥氏体不锈钢钝化膜致密性增强,载流子浓度下降,钝化膜呈n型半导体,耐蚀性增加。稀土微处理奥氏体不锈钢耐海水点蚀性能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形成的稀土复合硫氧化物降低了夹杂物的腐蚀活性。
  • 周琱玉, 于珈盛, 刘晨曦
    钢铁研究学报. 2024, 36(11): 1484-1490.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240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室温轧制后铝合金微观结构的演变以及不同压下量下的压痕行为,实验通过室温轧制方法制备了AA6063铝合金板,利用金相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微米压痕等分析了轧制AA6063铝合金板材的微观组织及局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室温轧制后铝合金晶粒沿轧向拉长,晶粒细化,加工硬化明显。随着塑性变形量的增加,同一压痕载荷下,AA6063压痕对角线长度、压痕最大深度以及残余深度均减小。AA6063铝合金维氏硬度随塑性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塑性应变之间为指数关系。随着压下量的增加,铝合金试样在压痕变形中位错密度增大。对于同一压下量铝合金而言,随着压痕最大载荷的逐渐增大,位错密度逐渐降低,最终趋于一稳定值。塑性变形后AA6063维氏硬度随压下量的增加而增加,位错密度增加。塑性变形后,AA6063基体对压头的抗变形力增加,压痕过程中塑性能量损耗减小。AA6063铝合金中塑性变形主要以位错的滑移为主。
  • 杨洪波, 赵贺然, 李小琳, 杜金晶, 邵明增, 亓伟伟
    钢铁研究学报. 2024, 36(11): 1491-1498.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240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周期浸润腐蚀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Ti-Mo高强钢的耐蚀性能,结合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的检测结果探讨了组织类型对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实验钢中珠光体与贝氏体比例的降低,锈层生长速度减慢,内锈层厚度占比提高,锈层的致密程度以及与材料的结合能力得到改善,腐蚀失重率下降;裸钢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下降,电荷转移电阻增强,耐蚀性能提升。测量了实验钢的微观组织电位,铁素体电位高于贝氏体/珠光体电位。由于不同组织之间会形成微观腐蚀电池,电偶腐蚀强度是影响实验钢腐蚀速率的主要因素;减少Ti-Mo高强钢中贝氏体/珠光体的体积分数,可以改善组织均匀性,抑制电偶腐蚀,提高耐蚀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