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22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0-07-15
  

  • 全选
    |
    综合论述
  • 肖桂枝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直接淬火工艺与离线热处理工艺的区别,概述了直接淬火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利用Φ450mm二辊实验轧机及超快速冷却系统对610MPa级高强钢板进行在线直接淬火实验,并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实验钢的组织特征并对其组织演变机理进行理论分析。讨论了直接淬火技术在高强度钢减量化制造中的作用及其在我国中厚钢板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指出钢铁界同仁应对直接淬火机理、国产装备和新钢种的研究开发等给予必要的重视。
  • 冶炼与加工
  • 令狐克志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研究了对于在四个边进行了简单支持约束的带钢的临界拉伸瓢曲应力,并通过修正瓢曲应力系数K,得到了不同支撑条件下的临界拉伸应力计算公式,继而对带钢的瓢曲后行为进行了研究,最后引入了“有效宽度”概念来计算带钢不致发生屈服失效的极限载荷。
  • 王治国 张小伟 王寅 王敏 邓康 任忠明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1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水模拟实验研究连铸浇注操作工艺(参数)对板坯结晶器内液面涡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结晶器液面形成涡流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表面液流的湍动性所导致的水口两侧表面液流动能瞬时的不对称,以及浇注工艺(操作)所导致的水口两侧出流与表面液流不对称。本实验结果显示,在板坯结晶器液面,涡流出现的形式可分为水口一侧出现单个涡流,水口一侧出现两个涡流,以及水口两侧的对角区域同时出现单个或两个涡流等情况。上述现象与水口周围液流的流态有关,并且涡流的“强度”(文中用涡流直径和长度表征)、体积和深度,以及其出现的频度均随表面液流的动能增大而增加,同时加大水口的浸入深度或增大出流角度有利于降低涡流的强度和出现的频度。
  • 耿佃桥 雷洪 刘芳 赫冀成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15-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质量、动量守恒计算了真空脱气装置内的流场,并结合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真空精炼过程中脱氢、脱氮与流场耦合的三维数学模型,并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VD真空脱氢和脱氮过程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钢包内流场对脱气过程中氢和氮浓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影响;脱氢和脱氮速率随底吹气量的增加而增大,终点氢和氮浓度随底吹气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实际生产中,应在避免发生卷渣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吹气量;不同底吹方式对脱氢和脱氮过程影响明显,其中偏心底吹效果优于中心底吹,双底吹效果最好。
  • 杜鹏宇 程树森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19-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2500m³实际高炉的并罐式无钟炉顶布料设备参数,建立数学模型,重点分析炉顶设备参数对炉料落点的影响。通过对落点分布的研究,为优化布料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材料研究
  • 吕祥鸿 赵国仙 张建兵 董会 谢凯意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23-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高温高压及H2S应力腐蚀开裂(SSC)实验,采用SEM、EDS、XRD和TEM技术,研究3Cr110S在模拟环境中的H2S/CO2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模拟H2S/CO2高温高压腐蚀环境中,H2S腐蚀占主导作用,3Cr110S的均匀腐蚀速率为0.127 2 mm/a,局部腐蚀轻微,试样表面腐蚀产物为FeS;在施加应力为72%、80%的最低屈服强度时,3Cr110S试样均未发生应力腐蚀开裂,具有良好的抗SSC性能;3Cr110S回火索氏体组织的条束之间位相差大,Cr元素在晶界及晶内以粒状碳化物析出、位错纠结、弥散分布碳化物的位错定扎对SSC裂纹扩展起着良好的阻碍作用。
  • 王敏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29-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形核理论解释了IF钢中Al2O3-TiN的形成机理。RH中加TiFe合金化后由于局部[%Ti][%N]浓度积有很大的过饱和度满足异质形核条件,TiN会以钢液中Al2O3为核心生成Al2O3-TiN复合夹杂,但此时的TiN并不稳定会随着钢液中[%Ti]浓度的均匀而发生分解,在凝固过程中由于温度的降低和[%Ti]的偏析会在凝固前沿TiN会再次析出。
  • 肖国华 董瀚 王毛球 惠卫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33-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金相、扫描电镜、能谱仪等分析手段, 研究了经Ca处理后的18CrNiMo7-6齿轮钢铸态组织中硫化物夹杂物的形貌、成分和特征参数, 并讨论了成分对硫化物形态和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Ca抑制Ⅱ类硫化物的形成, Al和S的作用反之. 随Ca/Alsol. 比值的增加, 氧化物向低熔点方向转化.
  • 张树玲 邢大伟 王欢 刘景顺 孙剑飞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38-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熔体抽拉法制备了直径59μm 的Co68.25Fe4.5Si12.25B15非晶丝,并在400℃、500℃进行了不同工艺的退火处理,分析了退火前后丝的巨磁阻抗(GMI)效应。结果表明,400℃退火处理降低了丝的各向异性场,提高GMI效应以及双峰出现频率,并大幅提高了磁场响应灵敏度。400℃保温20min退火样品双峰出现频率提高至13MHz。400℃保温80min退火样品低频GMI效应最强,最大阻抗变化率△Z/Z达到468.6%,5MHz时磁场响应灵敏度为57.9%/Oe。 500℃退火,由于晶化析出导致GMI效应降低,双峰出现频率降至3MHz。实验表明经适当退火处理的Co基熔体抽拉丝可用以制备高灵敏度磁传感器的磁敏材料。
  • 陈英伟 吴晓春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42-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约束热疲劳试验方法分别对H13、3Cr2W8V和1.2367钢进行热疲劳实验,对比分析表面裂纹形貌与截面裂纹深度,计算热疲劳损伤因子。利用Gleeble-3500对材料进行高温抗压实验,并对材料的组织进行SEM观察和EDS分析,研究热疲劳裂纹的萌生、扩展与材料强度和韧性的关系。研究表明:1.2367钢热疲劳后,表面裂纹十分均匀、细小,没有形成主裂纹,其热疲劳抗力高于H13钢和3Cr2W8V。1.2367较高的强度提高了材料热疲劳裂纹萌生的抗力,材料的热疲劳性能不仅取决于强度与硬度,也取决于良好的冲击韧性。
  • 牛枫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47-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实验室成功试制C-Si-Mn-Cr-Nb系和C-Si-Mn-Nb系超高强双相钢,利用热膨胀仪研究了Cr对超高强双相钢相变规律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SEM以及拉伸试验对双相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Cr使实验用钢的CCT曲线整体右移,抑制铁素体和珠光体的生成,对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影响不大,升高铁素体的终止转变温度,降低贝氏体转变温度,提高奥氏体的淬透性,降低了Ms点,在相同的冷速条件下,Cr的加入更容易得到铁素体+马氏体的双相组织;合金元素Cr显著改善双相钢的显微组织,细化晶粒,双相钢的屈服强度从510MPa升高到535MPa,抗拉强度从1080 MPa升高到1145MPa,抗拉强度的增幅高于屈服强度,在抗拉强度提高的同时,延伸率升高。
  • 狄国标 刘振宇 麻庆申 刘相华 王国栋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5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4300mm宽厚板轧机上进行了自升式平台用厚板F460-Z35的工业试验,并对低温韧性和Z向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心部条带状M/A岛导致低温韧性偏低,MnS夹杂物诱发Z向断面收缩率不合。采用降低碳、锰含量并提高轧后冷却速率的方法,避免了条带状M/A岛组织,低温韧性明显改善;通过增加Si-Ca线长度,增强对MnS夹杂物的球化效果,生成细小难变形的复合夹杂物,有利于提高平台用厚板的抗层状撕裂性能。
  • 董廷亮 项利 岳尔斌 仇圣桃 赵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56-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以Cu2S为主抑制剂的取向硅钢在薄板坯连铸连轧全流程中的组织演变,并比较了优化后工艺与传统后工艺之间的差别。结果表明,TSCR流程试制的取向硅钢经传统后工艺处理,从铸坯到最终成品中的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生产出来的成品中的二次晶粒的尺寸与普通取向硅钢的相当;后工艺优化后,初次再结晶晶粒更加细小和均匀,二次再结晶发展更加完善,成品的磁性能得到提升;证明以Cu2S为主抑制剂采用TSCR流程生产取向硅钢是可行的。
  • 测试与控制
  • 甘涛 李培玉 沈国振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0, 22(07): 59-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现有转炉下渣检测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原理的嵌入式下渣检测方法,介绍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原理,阐述了系统嵌入式架构及具体实现方法。该方法通过红外热像仪采集连续钢流图像,结合嵌入式系统技术,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对采集到的钢流图像数据根据钢水与钢渣在远红外区的热辐射率不同进行特征信号提取与处理,再经DSP的主机并行接口(HPI)将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发送给ARM处理器,最后采用图形用户接口MiniGUI设计了嵌入式环境下的图形用户界面,实现对转炉出钢过程中钢流状态的实时监控。现场实验表明:该方法成本低,对现有设备改造小,提高了挡渣效果,较好的满足了钢水炉外精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