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3-15
  

  • 全选
    |
    综合论述
  • 董斌;马晓莉;彭会芬;陈翠欣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锰的价格低廉以及在材料中的重要作用而成为钢铁工业常用的合金元素。锰含量高时,可使FeMn合金形成的奥氏体在较低温度下存在。加入Si、Al元素可对合金中奥氏体的稳定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使材料在承受外界载荷时呈现出不同的反应。研究表明:Si可降低奥氏体层错能,有利于A→εM相变,从而使合金易产生形状记忆效应。加大变形量,由于大量的奥氏体转变为α′M时体积膨胀,在使材料伸长率提高的同时,强度也得到提高(相变诱发塑性效应),因此可用作高性能结构件。Al和Mn是提高奥氏体层错能的合金元素。对于Al、Mn含量高的钢,在外力作用下则可通过孪生诱发塑性变形产生孪晶诱发塑性效应,因而材料在具有较高强度的前提下,还具有60%~80%的伸长率。
  • 冶炼与加工
  • 龙世刚;冯新华;庞建明;王思维;孙刘恒;任山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废塑料软融温度低,一般为80~250 ℃,因此高炉喷吹废塑料时可能发生堵枪。为了防止堵枪,模拟高炉风温1 250 ℃,对不同种类不同粒度的废塑料在不同直径喷枪和不同固气比等条件下,进行了热态模拟喷吹实验。对堵枪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喷吹废塑料时发生堵枪的因素很复杂,塑料种类、粒度组成、喷枪直径、温度等都与堵枪密切相关。但是,合理的粒度组成和相适应的喷枪直径、合理的喷枪结构和材质以及合理的喷吹工艺制度是防止堵枪的重要措施。
  • 夏志新;叶文冰;杨卓越;陈嘉砚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检测手段研究了2种不同冶炼工艺生产的G50钢中夹杂物类型和尺寸分布。结果表明:随MnS复合夹杂物中钙含量的降低,MnS变形程度逐渐加重,纵横比随之增大。“电弧炉+VOD+真空自耗重熔”冶炼钢的韧性(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明显得到改善。由于“电弧炉+VOD+真空自耗重熔”冶炼钢中夹杂物的钙含量均较高,纵横比小于“真空感应炉熔炼+真空自耗重熔”冶炼钢,因而有利于改善G50超高强度钢的韧性。
  • 孟令启;徐如松;王建勋;雷明杰;吴浩亮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LSDYNA仿真软件,采用显式算法和隐式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厚板轧制过程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拟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得到了中厚板的应力场、应变场及温度场的分布。根据分析可知轧件表面温度在轧制过程中有所上升,轧件内部到表面形成明显的温度梯度。轧件头部变形较剧烈,在轧制后外端存在明显的预应力区。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一致,表明了该数值仿真方法的可靠性。
  • 赵志毅;谢建新;余勇;董凯;赵佳;潘峰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全浮动芯棒连轧管机组孔型系统的修改过程,通过生产实验实时记录力能参数,并离线抽取荒管获得钢管壁厚分布曲线,随后进行对比,得到如下结论:连轧钢管壁厚分布具有螺旋形特征,纵向上最大和最小壁厚以波峰与波谷形式交替出现;孔型修改后,钢管壁厚精度降低,力能参数有所升高。分析其原因,孔型修改后,第3、5机架孔型椭圆度增大,加大了钢管压扁变形与金属横向壁厚增厚,并且机组的张力状态未能有效减弱金属横向流动趋势,最终导致壁厚不均率及力能参数升高。
  • 材料研究
  • 马海涛;吴迪;吴钢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2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汽车轮辐用钢板的铌和稀土微合金化试验和生产实践,分析了铌、稀土元素对汽车车轮用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铌微合金化可以细化晶粒;钢中加入稀土,可改变夹杂物形状和尺寸,铌、稀土可以提高钢材的综合性能,尤其是提高了钢板的耐疲劳性能。
  • 王倩;杨忠民;吴春京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2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室温组织为顺磁性奥氏体的FeNiCr合金,变形后不同温度下的磁化强度和交流磁化率研究表明,一定条件的变形可以改变顺磁性奥氏体的磁自由能,进而对合金体系自由能产生影响;而且变形对合金体系磁自由能的作用规律是在完全顺磁性区会降低磁自由能,过渡区会提高磁自由能,铁磁性区又会降低磁自由能,从而从热力学角度确认了诱导铁素体相变最佳温度区间的存在。
  • 韩宝军;徐洲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3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铁镍(Fe32%Ni)合金在形变温度500 ℃(<05Tm)、形变速率10-2 s-1的变形条件下多轴锻造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结果表明,低温多轴锻造强变形可明显细化晶粒,细化过程为:首先,位错墙、位错缠绕等结构通过大量位错滑移运动在原始晶粒内形成;其次,不同方向的变形导致不同方向的滑移系开动,从而致使不同方向的位错墙互相交叉,将原始粗晶粒细分成小尺寸的胞块结构,当变形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位错墙和位错缠绕结构内的位错开始重新排列,形成小角度晶界,导致亚晶粒形成;由于变形量不断增加强迫大量的位错在亚晶界处积聚、重排,同时不同方向的变形造成亚晶发生转动,位错重新规则排列及亚晶转动使小角度的亚晶界转变为大角度晶界,从而形成细小的新晶粒。
  • 杨景红;刘清友;孙冬柏;李向阳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3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际生产中的加热过程及单道次压缩热模拟试验,结合组织观察分析方法,回火硬度法研究了一种NbVTi微合金高强管线钢加热温度与奥氏体组织,合金元素溶解及析出的关系,并对不同温度加热后奥氏体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其组织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尺寸逐渐增大,在1 200 ℃以上易出现粗大晶粒,加热温度过高形成的粗大奥氏体晶粒延缓了再结晶行为,容易造成混晶现象。
  • 李军;孙颖;赵宇;喻晓军;李波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4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取向分布函数及取向线分析方法对取向硅钢高温和低温板坯加热工艺的热轧及冷轧钢板织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与高温板坯加热工艺的热轧板及冷轧板织构组分有明显不同。低温板坯加热热轧板中{100}<001>及{110}<110>织构较强,但经冷轧后{001}<110>织构最强。
  • 丰涵;宋志刚;郑文杰;陈斌;季祥民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4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固溶处理制度对Inconel 690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Inconel 690合金在1 050 ℃以上固溶处理时,组织充分固溶;在950~1 150 ℃温度范围内固溶处理时,晶粒正常长大,晶粒长大激活能Q=309 kJ/mol;当固溶温度为1 050 ℃,在不同固溶时间下,晶粒尺寸与室温力学性能符合HallPetch关系式,合金强化机制主要为细晶强化。
  • 黄进峰;余红燕;李永兵;赵光普;焦兰英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5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GH169、GH202、GH642和GH586高温合金在900~1 200 ℃富氧气氛中的氧化行为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高温合金在富氧中表现出与空气完全不同的氧化特征,即从氧化增重转变成氧化失重,且随温度增加而明显。同时发现高温合金GH202在空气和富氧下氧化增重和失重都较同类合金低,高纯富氧下表现更为突出。并结合SEM、EDS等对合金在富氧中氧化物种类和形成机理等进行了分析。
  • 测试与控制
  • 范晓慧;代林晴;陈许玲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5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Visual Studio.Net和Matlab混编的方式,结合ADO数据库技术,将整个烧结生产工艺过程作为诊断对象,设计开发出基于规则的烧结生产异常诊断专家系统。系统分为烧结全程诊断子系统、配料混合诊断子系统、布料点火诊断子系统和烧结过程诊断子系统。系统通过对特征参数的模糊处理,同时采用软测量模型,再结合诊断知识来实现异常诊断。通过现场仿真试验,系统诊断命中率达到95%以上,性能达到预定要求。通过系统的人机界面可以对异常信息、实时数据等进行查询,还可对知识规则库进行修改和添加等维护工作。
  • 张殿华;冯莹莹;骆宗安;苏海龙;王黎筠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1(3): 5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热力模拟实验机的液压系统既要求工作在大流量区域,又要求工作在微小流量区域,需要在极宽的工作范围内精确地控制锤头的位移。基于热力模拟实验机液压伺服系统的低阻尼、时变性、非线性等特点,应用传统的PID控制器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结合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理论根据锤头在不同位置的实际值、设定值及误差在线整定参数Kp、Ki、Kd,通过测试矩形波实际曲线与设定曲线的对比得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方法对液压伺服的控制有了很大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