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1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7-11-15
  

  • 全选
    |
    综合论述
  • 于千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国内外耐大气腐蚀钢(即耐候钢)的发展情况及钢种的主要牌号和性能要求,介绍了合金元素对耐候钢的耐候性能的影响和作用,并展望了我国耐候钢的发展趋势。
  • 冶炼与加工
  • 崔慧军;陈津;刘金营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含碳铬铁矿粉在微波场中的升温特性作了分析。首先是分析加热谐振腔体的几何结构、耦合方式及物料的位置等来推测微波场分布,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进而分析了冶金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结合含碳铬铁矿粉在微波场中的相关热及物理性质的变化,得出了在这个反应过程中物料的等效损耗因子;最后通过微波耗散功率与物料温度的关系的模拟计算,拟合出含碳铬铁矿粉的升温曲线。这种方法对于分析不同物料、不同配比、不同体积条件下在类似场结构下的微波冶金物料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升温特性也是有效的。
  • 张殿伟;郭培民;赵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机械力对碳粉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在球磨过程中,碳粉的颗粒度及晶粒不断细化、比表面积不断增大,当颗粒度小于40 μm时,碳粉的晶粒大部分为100 nm左右的纳米晶粒。当作用时间较长时,碳粉会发生无定形化。在机械力的作用下,晶粒会产生畸变和位错,从而形成活化中心,降低反应活化能;同时由于碳粉比表面积的增大,增加了反应物与碳粉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加快气化反应的进行。与传统粉体(小于150 μm)相比,细化后碳粉(小于40 μm)的气化温度下降200 ℃左右。
  • 杨中东;刘素兰;薛向欣;李哲夫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1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以我国辽东地区硼铁矿经高炉分离后的含硼生铁为原料直接冶炼硼钢。针对含硼铁水中硅、硫含量较高的特点,以及有价元素硼的进一步提取利用,首先研究了铁水中主要元素硼的氧化行为。再利用中频感应炉、石墨坩埚或刚玉坩埚,以Fe2O3为氧化剂,研究了温度、Fe2O3与CaO添加量、熔体成分等因素对Si、B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Si、B氧化几乎是同步的,在1 400 ℃下氧化率均可达到90%;实验结果和有关热力学计算表明,适宜的脱硅温度应在1 400 ℃以下;增加氧化剂Fe2O3有利于脱硅和硼的氧化,本实验条件下CaO添加量对脱硅和硼氧化影响不大。
  • 薛正良;齐江华;周国凡;金焱;胡会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热力学分析研究了用氧化钙坩埚熔炼含铝钢时熔炼温度、真空度和钢液铝含量与氧化钙分解向钢液增氧的关系。在25 kg真空感应炉中分别用电熔镁砂和氧化钙砂捣打坩埚熔炼含铝钢,在10~50 Pa真空度下,镁砂坩埚表现出强烈的供氧倾向,全氧含量随着钢中铝烧损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氧化钙坩埚不向钢液供氧。随着钢液中Al2O3夹杂被氧化钙坩埚吸收同化,全氧的质量分数逐渐下降至3×10-6。
  • 吴永来;王颖;朱苗勇;姜茂发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间包内采用气幕挡墙是有效去除钢水中细小夹杂的新技术。采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连铸中间包采用气幕挡墙时其内流动行为和渣钢界面卷混现象,考察了吹气流量、气幕位置以及与湍流控制器组合对中间包内的渣钢界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幕挡墙的位置和吹气量是影响中间包卷渣的主要因素。
  • 刘坤;关勇;刘万山;贾宏明;仇圣桃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大方坯结晶器内钢水流动过程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分析,评估了浸入式水口结构对结晶器综合冶金效果的影响,并讨论了有关工艺参数与浸入式水口结构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浸入式水口结构及其工艺参数对结晶器内钢水流场分布及湍流粘度分布影响显著。
  • 周剑华;林刚;吴迪;赵宪明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2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ANSYS热模拟以及对实际温度连续测量实验,研究了重轨在步进式冷床上冷却过程的温度分布。重轨表面温度、矫前温度及相对应的冷却时间计算值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模拟结果表明,重轨断面温差最大值达到9112 ℃,而冷却到矫前温度时温度分布均匀,断面温差不超过5 ℃,断面最大温差随着换热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在重轨断面温差出现最大值之前,适当减小冷却速度,可使断面温度分布均匀,并且可通过增设风机有效提高冷床的冷却能力。
  • 王仁忠;杨荃;何安瑞;王晓东;赵林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3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LVC辊型是一种具有特殊辊形曲线的新型辊型,这种辊型实现了辊缝凸度调节与板宽成线性化,可以通过窜辊来控制板形,研究LVC辊型的窜辊策略并将其应用在板形自动控制模型中。从LVC辊型上机情况看,LVC辊型有较好的辊形自保持性。从使用LVC辊型与使用常规工作辊轧制的板形工艺数据比较可知,LVC辊型可以明显改善板形质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 邓波;杨钢;钟毅;王立民;陈红宇;郭富强;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3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铸态304L奥氏体不锈钢在等径角挤压(ECAP)变形过程中显微组织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经4道次剪切变形后树枝晶破碎、原始粗大晶粒碎化。显微组织的变化过程可归纳为:原始粗晶粒→晶粒被滑移带分割→位错发展形成高密度位错墙,与滑移带共同作用形成胞块结构→应变增加形成层片状界面→形成大角度晶界的细小晶粒。表明铸态304L奥氏体不锈钢经ECAP变形后塑性变形机制主要由滑移完成。
  • 李翔;许章泽;安涛;李胜祗;闫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4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商业有限元软件MSC/Superform,研究了薄轮辋、深盆形车轮的成形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具有薄轮辋、深盆形特点车轮的热成形工艺设计问题,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材料研究
  • 张振宇;王智平;梁补女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4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氧乙炔火焰喷熔工艺在45号钢表面喷覆两相流抗磨蚀合金(NiCrWCe)喷熔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这种喷熔层的显微组织结构、物相组成和性能,并对喷熔层的耐磨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相流抗磨蚀合金喷熔层与基体形成了牢固的冶金结合,结合层中含有较高比例的硬质相;稀土可显著提高喷熔层的耐磨性;在试验条件下,两相流抗磨蚀合金喷熔层的耐磨性明显高于ZGCr5Mo及Cr18Ni12Mo2Ti合金。
  • 赵虎;康永林;刘光明;熊爱明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4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罩式退火生产的Ti+Nb超低碳烘烤硬化钢板的织构。主要包括不同冷轧压下率条件下生产的冷轧板和退火板的织构,热轧、冷轧和退火织构演变,退火板不同厚度处的织构。结果表明,在冷轧压下率80%条件下生产的退火板在γ取向线上的织构较为强烈,具有较好的深冲性能;再结晶退火织构对形变织构具有明显的遗传性;退火板不同部位织构具有相似特征,中心{111}织构较多。
  • 边育智;刘洋;王新华;颜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5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X65、X70管线钢铸坯不同温度区间高温延塑性的差异。根据Gleeble1500热/力模拟机得到的数据绘出X65、X70钢铸坯断面收缩率-温度曲线,利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对断口形貌及组织进行分析,得出两钢种在各温度区间塑性差别的主要原因:①高温脆性区(tl~1 300 ℃)X70塑性较好,碳含量越高,硫、磷在奥氏体晶界的偏析量越多;②高温高塑性区(1 100~1 300 ℃)X65延塑性较好,钛含量越高,使得TiN析出物越粗大,分布越随机;③在塑性槽高温端(900~1 100 ℃),低熔点硫化物等析出,动态再结晶发生温度不同,导致两个钢种塑性明显有差别;④在塑性槽两相区(700~900 ℃),先共析铁素体的出现是两个钢种塑性低的共同原因,钛可以促进铁素体在晶内和晶界同时生成,最后X65塑性恢复较好。
  • 黄华贵;杜凤山;许志强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5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型锻件内部孔隙性缺陷的扩散焊合物理过程及其焊合机理,建立了孔隙性缺陷扩散焊合的物理模拟模型,在Gleeble3500热模拟机上对影响焊合质量的压力、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焊合界面剪应力对孔隙性缺陷修复过程的作用机理,首次建立了考虑剪应力作用的扩散焊合模型,为研究宏观剪切变形工艺对内部孔隙性缺陷的修复过程奠定了基础。
  • 测试与控制
  • 张军红;金永龙;沈峰满;苏小利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7, 19(11): 6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炉铁水的硅含量是描述铁水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在出铁之前了解铁水中硅含量的高低,建立预测模型是必要的。结合遗传算法(GA)和BP神经网络,建立了优化的GABP预测分析模型,从某高炉选取生产数据进行学习和预测。运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当要求绝对误差为±005时,命中率可达70%;绝对误差为±008时,命中率可达923%。同时,应用该模型分析回归了高炉风量、热风压力、富氧量与铁间料批数等参数与铁水硅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其结果与高炉冶炼理论基本吻合,可为高炉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