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2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2-11-15
  

  • 全选
    |
    综合论述
  • 赵旷怡,郝晓东,周石光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24(11):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金属材料数据信息系统角度出发,首先论述了系统的概念,即金属材料数据信息系统建立在材料信息学基础上,已不仅仅是单纯材料数据库的概念,而是由系统、数据和应用3个部分构成。之后重点论述了与系统及数据相关的信息技术内容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最后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材料数据信息系统的系统平台、数据平台和计算平台以及新的研发环境的构想。
  • 冶炼与加工
  • 汤涛,邹树梁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24(11): 6-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MPM限动芯棒机组连轧过程由于轧制负荷和轧辊速度不匹配容易引起的轧机效率低、钢管金属堆积、拉裂、拉凹等问题,采用相对等负荷的设计方法建立数值模拟方案,研究关键的可调参数(辊缝值和轧制速度)对连轧力及金属堆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大受轧制力过大的轧辊辊缝值,可以减少其轧制力,反之,可以增大轧制力,调整产生堆拉现象的对应轧辊的轧制速度,解决金属堆拉的问题。通过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根据优化后获得的参数,建立模型并对轧制力进行了模拟分析比较。
  • 刘吉刚,李正邦,刘彦华,杨海森,梁林宝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24(11): 1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碱度、温度、熔渣氧化性及目标锰含量对锰直接合金化过程的影响,通过熔渣理化性能分析,应用分子-离子共存理论建立了四元熔渣活度模型及渣-钢间锰分配比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锰直接合金化过程熔渣碱度、温度、氧化性及锰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锰直接合金化冶炼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直接合金化过程熔渣适宜的二元碱度为1.4~2.0;熔渣低氧化性有利于锰直接合金化反应进行,提高锰的收得率;从热力学方面分析,目标锰含量(0.5%~3%,质量分数,下同)越高,锰冶炼平衡收得率越高;炼钢温度为1450~1650℃时,温度变化对锰直接合金化影响较小。
  • 刘海涛,陈伟庆,涂生,李联生,陆巧彤,王庆贤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24(11): 15-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现场和实验室冶炼的8炉低碳高硫易切削钢进行切削试验,同时对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进行评级和SEM及DES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无论钢中是否含有锡等易切削元素,低碳高硫易切削钢的刀具磨损量均随钢中B+C类氧化物夹杂级别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钢中存在的氧化物夹杂主要为硬质Al2O3-MnO和MnO-SiO2、2MnO-SiO2型氧化物,可加剧切削过程的刀具磨损。钢中氧含量和氧化物夹杂级别相对较低时,适当提高氧含量可促使有利形态的MnS生成而使可切削性能得到改善;当氧含量高时,钢中氧化物夹杂级别明显提高,从而导致可切削性能的明显恶化。
  • 赵定国,王书桓,赵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24(11): 19-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相图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分子离子共存理论,建立了Fe-C-B三元熔体活度模型。通过对模型求解,可以计算出熔体中Fe、C、B、Fe3C、FeB、FeB2和B4C的组分活度。研究了硼酐碳热还原的热力学条件,分析了CO压力、B2O3含量及炉渣类型对冶炼所需最低温度的影响,常压下冶炼熔体中碳含量较高,温度需高于2000℃才能脱碳保硼。CO气体压力为0.1kPa,CaO的质量分数小于60%时,可使冶炼硼铁的最低温度在1600℃以下。
  • 赵志龙,唐惠庆,郭占成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24(11): 23-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原位观察和同步热分析的方式,研究气固两相界面还原反应时金属铁析出形态、矿相结构演变过程,明确金属铁的析出形态与显微结构、黏结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O气氛下Fe2O3还原时金属铁主要以纤维状生成的铁晶须为主,还原速率是决定这种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在Fe2O3→Fe3O4→FeO中只会因晶格转变产生体积大小变化,且伴有裂纹和孔洞的发生,没有铁晶须生成;在FeO→Fe中出现铁晶须形核和生长,且铁晶须是100%的纯金属铁。要避免铁晶须生成,就要在FeO→Fe转变时抑制铁原子的定向迁移。
  • 材料研究
  • 申勇峰,邱存怀,薛文颖,王沿东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24(11): 29-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一种Fe-Mn-C系新型TWIP钢的力学性能和微观变形机制。采用静态拉伸方法测试Fe-20Mn-0.6C钢在热轧和冷轧及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通过金相、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该钢的微观组织演变。结果表明:试验钢经过热轧后,表现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伸长率高达100%,抗拉强度达到924MPa。将热轧钢板经过适量冷轧后其抗拉强度提高到1210MPa。 热轧态组织为等轴的奥氏体基体及退火孪晶,拉伸变形后其微观组织中孪晶密度显著增加,晶粒内由一套孪晶系逐渐演化为两套孪晶系,而且因变形诱导马氏体相变产生大量马氏体组织。
  • 项利,,刘昀,张晨,,裴英豪,王立涛,仇圣桃,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24(11): 34-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常化对CSP流程生产的wSi=1.6%的无取向电工钢组织、织构和成品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CSP流程生产,且在相同的冷轧及退火制度下,经1000℃×2min常化处理的wSi=1.6%的无取向电工钢热轧板,其最终退火成品的铁损P15/50比不常化试样下降了10.5%,磁感B50比不常化试样提高了2.5%;常化使wSi=1.6%的无取向电工钢成品的平均晶粒尺寸增大,成品铁损P15/50相应减小;同时,常化使wSi=1.6%的无取向电工钢成品中高斯织构的强度增加,γ纤维织构的强度减弱,这有利于成品磁感B50的提高。
  • 张宇,郭慧英,许红梅,王银柏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24(11): 39-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连续冷却相?湫形芯亢腿仍ひ昭芯浚晒⒘?0~40mm厚的600MPa级含硼低裂纹敏感性钢板,并分析了热轧工艺对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二开轧温度(小于等于840℃),中等冷却速度(5~20℃/s)和较低终冷温度(小于等于500℃)可得到针状铁素体和贝氏体类组织,确保钢板高强韧性匹配[Rm≥620MPa;AKV(-40℃)≥100J];同时钢板焊接性能较好,在热输入15~50kJ/cm之间,不用预热和焊后热处理,可得到满足母材性能要求的焊接接头。
  • 尹士科,王勇,谷野满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24(11): 45-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地利用钢中微量硼的强韧化作用,采用α粒子径迹法和电子显微镜对硼化物的析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样在固溶处理后水冷甚至冰盐水冷却时都观察到奥氏体晶界上有硼化物Fe23(CB)6析出;当冷速为20℃/s时,除了晶界有Fe23(CB)6析出外,晶内也有Fe23(CB)6析出。经固溶处理后水冷的试样再在850℃恒温处理时,主要析出物是BN,它以MnS为核心在其周围析出,呈MnS+BN复合体形态。
  • 王立冬,周旭东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24(11): 50-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Gleeble1500D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950~1200℃、应变速率为0.01~8s-1、最大变形程度为60%的条件下,对硅钢50A1300做单道次压缩试验,首先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流变应力的影响,然后用回归法确定了应力模型中的变形激活能及材料常数,得到硅钢50A1300在峰值应力条件和稳态应力条件下的变形激活能分别为270.360和 91.557kJ/mol,同时得到了流变峰值应力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7。最后通过作lnθ -ε图的方法找到了硅钢50A1300发生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应变量,并回归得到峰值应变量、临界应变量与参数Z/C的关系式。
  • 测试与控制
  • 陈灵光,杨晓江,李培玉,夏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24(11): 56-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的完全基于灰度阀值分割算法的转炉出钢下渣检测方法在遇到出钢过程中的意外情况时,检测准确率下降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红外转炉出钢下渣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分水岭分割的方法将转炉出钢图像分割成几个区域,再利用形态学方法对分割出的区域进行矩形拟合以获取准确的钢流图像区域,最后通过前后共4帧图像信息的加权来消除出钢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对于检测准确性的影响。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方法对于提高红外转炉出钢下渣检测系统报警准确率,减小下渣到钢包的渣厚度以及提高系统稳定性方面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