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2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2-15
  

  • 全选
    |
    综合论述
  • 李正邦 朱航宇 杨海森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25(2):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氧化钼直接合金化炼钢的理论依据和电炉炼钢过程中的最佳加入时期,总结了抑制氧化钼挥发的研究成果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氧化钼炼钢工艺流程的差别。由此得出,采用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镁或氧化铁和三氧化钼混加的方式能显著抑制三氧化钼的挥发,提高钼的收得率。
  • 冶炼与加工
  • 张芳 李荣 罗果萍 王永斌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25(2):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通过红外微型烧结试验,确定温度、碱度、MgO含量及SiO2含量对包钢低硅烧结矿黏结相强度影响强弱顺序以及黏结相强度最优、较好、较差及最差的包钢低硅烧结工艺条件基础上,采用烧结杯对上述4种烧结矿的黏结相强度进行验证,并对其冶金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硅烧结的最佳工艺条件为:SiO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4.0%、碱度2.5、MgO含量1.6%、配碳量3.8%。在此工艺条件下获得的包钢低硅烧结矿具有优良的冷态强度(转鼓强度83.1%),软熔滴落性能(tS为1307.3℃,tD-tS为98℃)优于包钢烧结矿,还原性(RI为83.65%)较好。尽管低温还原粉化性与目前包钢烧结矿相当,但综合评价,包钢低硅烧结矿可以满足高炉炼铁的需求。
  • 刁江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25(2): 9-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1350℃,采用无氟CaO-FetO-SiO2渣系,以少量Na2O和Al2O3作助熔剂,对磷含量0.42%(质量分数,下同)的铁水进行了脱磷热力学试验。 结果表明:Na2O和Al2O3含量分别为0.7%~3.1%和2.5%~7.9%时,脱磷率为81.4%~90.7%,lgLP为1.50~1.92,lgγP2O5在-15.6~-16.6之间,lgCP为19.9~20.5。脱磷率、lgLP和lgCP 随Na2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lgγP2O5随Na2O含量的增加而降低。Al2O3对脱磷效果的影响与Na2O正好相反。采用半球点法对CaO-Fe2O3-Na2O-Al2O3无氟脱磷剂进行了熔点测试。 发现以Na2O和Al2O3作助熔剂均可使脱磷剂熔点降至1200℃以下,满足高磷铁水转炉脱磷温度要求。
  • 吴炼 ,张炯明 ,刘志明 ,魏小东 ,罗衍昭 ,肖超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25(2): 14-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连铸生产过程中因拉速、过热度等工艺条件频繁波动而导致铸坯凝固末端发生变化,使得末端电磁搅拌(FEMS)难以产生稳定良好的搅拌效果的问题,提出一种FEMS综合控制模型。此模型通过在线凝固传热模型计算得到FEMS安装处的坯壳厚度SF,然后采用基于目标坯壳厚度控制的二冷模型调节二冷水量使SF保持稳定,并根据不同的SF调节FEMS的电流和频率,使FEMS的使用效果达到最优值。采用射钉试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计算精度。计算机模拟及现场应用的结果表明,在160mm×160mm小方坯连铸机上,此综合控制模型能够使FEMS安装处的坯壳厚度保持稳定,目标坯壳厚度设定为52mm时,有效提高铸坯的内部质量。
  • 石琳 汤佳佳 于涛 李江鹏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25(2): 20-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炉冶炼过程是一个大时滞、强非线性的系统,现有的高炉炉温预测模型不够准确,因此,建立了基于香农熵的广义相关系数时滞分析模型和基于样条变换的非线性偏最小二乘回归(ST-PLS)的反应炉温的参数预测模型,得出影响高炉炉温的主?问闹秃笫奔洌げ獬瞿芄蛔酆戏从Ω呗碌?个参数([Si],[S],铁还原速率及铁水温度)。试验证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当相对误差分别为0.11和0.18时,模型预测[Si]的命中率分别为0.7143和0.9184,[S]的命中率分别为0.7347和0.9184,铁还原速率的命中率分别为0.6122和0.8163,铁水温度的命中率分别为1.0000和1.0000。
  • 贺庆 刘浏 庄辉 代平 倪培亮 毕永杰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25(2): 26-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RH超低碳钢脱碳工业试验,对RH精炼过程工艺参数进行全程跟踪。重点对表观脱碳速率常数Kc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RH脱碳过程分为3个阶段:抽真空阶段、吹氧脱碳阶段和自然脱碳阶段。稳定生产碳含量小于0.002%(质量分数,下同)的超低碳钢的优化工艺参数为:进站碳含量0.05%~0.06%,氧含量0.04%~0.06%;吹氧期的起始真空度12~15kPa,吹氩强度0.015m3·t-1·min-1;自然脱碳时间大于15min,吹氩强度0.015m3·t-1·min-1,终脱氧前的氧含量<0.035%。
  • 袁纲 李光强 李永军 陈兆平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25(2): 33-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进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脱氧工艺,提高夹杂物控制水平,在硅钼高温电阻炉内对钛稳定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精炼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合热力学计算,研究了不同Si、Al含量(质量分数,下同)比值的硅铝合金的脱氧效果,以及脱氧、钛合金化和钙处理后钢中典型夹杂物的组成和形貌及粒度分布。结果表明:钢中初始氧含量相近的条件下,硅铝合金复合脱氧的钢中酸溶铝、全氧量与纯铝脱氧结果相近。硅铝复合脱氧后钢中夹杂物主要为(MgO-)Al2O3-SiO2复合脱氧产物。钛合金化后夹杂物的类型主要为Al2O3-MgO-(SiO2)-TiOx复合夹杂物和TiN。钙处理后的夹杂物主要为球形的MgO-Al2O3-CaO-SiO2-TiOx类复合氧化物。采用硅铝合金复合脱氧比纯铝脱氧钢的夹杂物的总数量、总面积和平均粒径均要小。
  • 材料研究
  • 韩凤奎,燕平,赵京晨,曾强,张龙飞,李俊涛,朱弢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25(2): 39-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SEM、DSC、原子探针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钌元素的引入对三元模型合金Ni-Al-Re元素分布以及其对合金组织特征和固液相线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钌的引入有助于γ′相的析出,并且对Re元素在合金中的分布产生强烈的影响。
  • 李达岗 ,江来珠,金学军,王治宇,许海刚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25(2): 43-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及透射电镜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钒含量对单铌稳定18Cr-2Mo铁素体不锈钢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点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钒后的析出相主要是NbC和VN,弥散分布于晶内和晶界,其中NbC的尺寸为100~250nm;随着钒含量的增加,试验钢的晶粒尺寸及屈服强度变化不明显,而冲击韧性及点腐蚀性能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当wV=0.36%时,钢的韧脆?湮露扔稍嫉?10℃下降至-30℃,点腐蚀电位由0.38V提高至0.42V。
  • 段承轶,詹卢刚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25(2): 48-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60mm厚Q690D高强度结构钢板为研究对象,在相同轧制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淬火、回火温度对试验钢综合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的影响,并对第二相析出进行理论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淬火温度升高,试验钢强度升高,韧性下降;随回火温度升高,试验钢强度下降,但韧性明显升高。该钢采用930℃淬火(保温10min)650℃回火(保温40min)的调质热处理工艺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满足国标GB/T 16270—2009要求。
  • 毛向阳,王章忠,蔡璐,赵秀明,沈丙全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25(2): 54-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紧固件工作失效多起源于疲劳,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洛氏硬度仪和耐疲劳性能试验机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时效处理对减面率22.5%的非调质钢MFT8紧固件的组织、硬度和耐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时效处理试样相比,时效工艺为300℃×2h时,其硬度和耐疲劳极限达到最大值。时效强化和耐疲劳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在时效回复处理过程中,位错之间相互反应而湮灭或逐渐迁移而重排,引起位错墙或位错胞内部位错密度减少,形成具有稳定状态或亚稳定状态的组织结构或亚结构。
  • 测试与控制
  • 何力,王京,张飞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25(2): 58-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对板形信号产生干扰,从而造成板形缺陷识别不准确。针对这一问题,在板形勒让德多项式回归分解识别方法基础上应用最速离散跟踪微分器对板形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消除噪声干扰。仿真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相结合后在板形缺陷识别的精确度和抗干扰性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