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08-15
  

  • 全选
    |
    试验研究
  • 刘继雄;关云;李建华;李平和;陈晓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热模拟试验机对高性能耐火耐候建筑用钢WGJ510C2的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图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共析钢而言,由于含碳量的降低及多元微合金元素的复合加入,WGJ510C2钢的相变临界点大幅降低,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强,贝氏体的淬透性增大;在冷却速度小于2.5 ℃/s时,可以得到F+P+B组织,在冷却速度介于2.5 ℃/s~25 ℃/s之间时,可以得到F+B组织。
  • 梁卫颖;郭涛;王学文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液晶瞬态测试技术对带离散缝平板的气膜加热效率及换热系数进行了测量,并把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主流速度较高时,吹风比大,平均效率也高。在主流速度较低时,这种情况并不明显。不同吹风比下反应出来的平均换热系数的差别在靠近缝口的区域较明显,沿下游方向这种差别逐渐减少。同一吹风比下,主流速度较高的,平均效率及平均换热系数也较高。在垂直于流动方向,缝中心线附近区域的效率较高,两缝之间区域较低;而换热系数则是相邻两个缝之间的区域较高,缝中心区域较低。这与数值模拟结果是一致的。
  • 章俊;宗燕兵;陈成;李玲珍;苍大强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物理场对溶液结晶过程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研究了在溶液结晶前施加电脉冲后溶液析晶时间及晶粒的大小变化,以及在溶液结晶过程中施加电脉冲后,溶液析晶时间以及溶液结晶速率的变化。研究发现,在溶液结晶前施加电脉冲可以明显增加晶粒数量,减小晶粒尺寸,降低溶液析晶时间,且析晶时间随脉冲峰值电流和频率的增大而减少。在溶液结晶过程中施加电脉冲也可明显降低溶液析晶的时间,且脉冲峰值电流越大,析晶时间越短。
  • 黄晓梅;李宁;黎德育;蒋丽敏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一次浸锌和二次浸锌不同时间下浸锌层的微观形貌,建立了无氰多元浸锌全过程模型。结果表明铝及其合金的浸锌过程是锌晶粒在基体上不断形核和长大的过程。浸锌初期主要是晶核形成期,浸锌后期主要是晶粒生长期;金属离子放电的高活性中心在金属表面上的低能量点上,多元合金中的铁、镍和铜是锌晶粒生长的异质晶核;二次浸锌得到的锌晶粒比一次浸锌更细小、均匀和致密,对基体覆盖能力好。二次浸锌时间为20~30 s时,浸锌层的微观形貌最好。
  • 徐炜新;高国华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两种光电子能谱加宽函数的实验处理方法。结果表明谱图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分辨率大为提高。
  • 测试技术
  • 周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规格线材进行扭转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推荐大规格线材扭转试验试样标距采用L0=22d,转速采用2 r/min。
  • 试验研究
  • 秦志伟;何大川;徐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一种新型固体渗硼剂,采用固体粉末法对T8钢进行渗硼试验,并分析了稀土元素对该固体渗硼剂渗硼扩散激活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能增大硼的扩散系数,降低硼的扩散激活能,具有显著的活化催渗作用。
  • 王学文;朱惠人;张丽;邓明春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不同的雷诺数和出流比情况下各种因素对压力损失系数的影响,对有侧流梯形扰流柱通道端壁的静压和压力损失系数进行了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出流比对端壁的静压分布和压力损失有较大影响,雷诺数的影响较小。出流比不为1时,端壁表面静压沿径向变化较小,在实验段入口和出口处较大,在中间段略低;在弦向方向上,静压变化相对较为剧烈,从通道左边到右边的弦向出口,静压分布趋势是递减的,在扰流柱左边压力变化梯度较小,弦向出口附近压力变化梯度较大。出流比为1时,端壁静压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弦向方向上,压力损失系数随雷诺数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压力损失系数随着出流比变化相对较大,压力损失系数随着出流比的增大而减小。
  • 何鹏;宗燕兵;秦红霞;苍大强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颗粒床除尘前后的粉尘粒径大小和其在床层内部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颗粒床除尘器对粒径>10 μm以上的粉尘的捕尘效率较好。
  • 推广与应用
  • 张建卫;张克;姚君;刘涛;沈海红;贾慧明;范弘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一种将常规X光探伤机升级改造为数字化实时成像系统的方法。同时提出一些新的图像处理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实时成像检测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 试验研究
  • 王洪海;马焕明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多元合金铁基堆焊层的焊态试样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回火后处理,研究了该堆焊层的回火稳定性。结果表明,多元合金铁基堆焊层经560 ℃保温4 h回火后,堆焊层硬度达HRC 57;经700 ℃17 ℃急冷急热重复循环150次后,堆焊层硬度达HRC 43,具有较高的回火稳定性及“二次硬化”现象。
  • 失效分析
  • 张爱梅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介绍非金属夹杂物的来源,结合失效实际分析非金属夹杂物对钢质量和性能的影响.
  • 鲁欣武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生产的ML35(B)冷镦钢盘条,在镦制内六角螺栓时发生了开裂现象。对导致开裂的各种原因进行了试验分析,最终确认导致ML35(B)盘条镦制内六角螺栓开裂的原因在于盘条内部的偏析线,而产生偏析线的原因在于连铸坯的角部裂纹。在采取提高连铸坯质量的措施后,此类缺陷可以有效消除。
  • 推广与应用
  • 张卓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拉伸速率对钢铁材料下屈服强度的影响,讨论了GB/T2282002中拉伸速率规定的科学性。
  • 专题研究
  • 邱南曦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金属洛式硬度C标尺的不确定度评定与分析,介绍了不确定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硬度实验中的实践应用。
  • 测试技术
  • 黄铭;彭金辉;杨晶晶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目前几种测量水分的方法进行了评述,研究了用微波快速测量球团混合铁精矿原料水分的新方法,并分析和讨论了不同混合铁精矿原料水分含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为:当球团混合铁精矿原料的含水量为6.97%~9.81%时,检测误差小于0.17%。该研究有望为球团混合铁精矿原料水分快速测量提供一种新方法.
  • 推广与应用
  • 杨怿;李佑斌;苏英群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电子引伸计应变测量误差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对金属材料拉伸试验强度测试的影响,介绍了引伸计使用中的一些经验和注意事项。
  • 测试技术
  • 王书运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光泵磁共振实验中扫场的直流分量及用光抽运信号测定地磁场的方法。
  • 专题研究
  • 郭素娟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定钢材抗拉强度的测量不确定度,文章以抽油杆钢(D409)为例,建立不确定度计算的数学模型,确定影响试验结果的各项因素,计算各因素所带来的不确定度分量,求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从而得出扩展不确定度,最终给出钢材抗拉强度测量结果的表达式。
  • 推广与应用
  • 张晋;韩梅;杨启文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一种经济、实用和高效的动态平衡方法,用于消除机械的振动,提高机械运行精度和使用寿命。
  • 瞿丹晨;姚融融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接冲击电压对电器绕组匝间绝缘的试验方法。用电压波形比较法,把冲击电压经高速切换,交替施加于被测绕阻两端和参考物绕组两端,通过观察电压衰减振荡波形的变化,便可检测被测绕组的匝间是否有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