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10-15
  

  • 全选
    |
    测试技术
  • 胡克迈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概述了Gleeble 3500数控热机模拟试验系统的特点、功能及主要应用。
  • 彭利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与其它测温技术相比,光学测温技术具有非接触、实时和无损等优点,在国防、军事和工业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常见的4种技术——激光光谱测温技术、全息干涉测温技术、基于CCD的三基色测温技术和红外辐射测温技术,其中又以红外辐射测温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简单地介绍了前3种技术,而对红外测温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具体应用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 李玉华;陈少慧;朱希圣;戚正儒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主要对沙钢80钢热轧盘条的氧化皮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SEM观察了氧化皮的宏观形貌以及氧化皮的内、外表面形貌,并用XRD初步分析了其成分;同时,测量了氧化皮的厚度,并结合高温氧化机理,应用Tammann型抛物线方程,从理论上计算了氧化皮的厚度,这对于氧化皮厚度(质量)的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 推广与应用
  • 魏建忠;宗斌;王国红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了钕铁硼铸块或速凝薄带的金相样品的制备方法。
  • 试验研究
  • 黄晓梅;李宁;黎德育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铸造铝硅合金表面浸锌膜的形貌,用电子探针、能谱仪研究了浸锌薄膜的组成,用增重法测试了浸锌膜的重量。结果表明,硫酸锌的含量对浸锌膜的形貌有较大影响,随浸锌时间的增加,锌膜趋于均匀化,第二次浸锌20~30 s,锌膜可以均匀地覆盖整个基体表面。浸锌膜中主要成分是锌,其次为铁、镍、铜。第一次浸锌30 s时,膜重达到最大值。
  • 纪红;王超群;杨坚;屈飞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YBCO高温超导体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改善其弱连接,通常要求强的c轴织构以提高临界电流密度值。通过RABiTS法可以在具有双轴织构的金属基底上外延生长出织构峰锐、组分单一的超导膜。为了减少晶格失配,通常需要在金属基体和超导层之间加入缓冲层。文章用2θθ扫描、扫描和ω扫描及极图法,对具有多层氧化物缓冲层的Ni/Y2O3/YSZ/CeO2/YBCO 超导膜的织构进行了分析,表征了超导体由镍基带的立方织构经缓冲层的转动立方织构再到超导层的c轴织构的传递过程。
  • 于兆斌;张庄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研究了921A钢在不同温度下的动态断裂韧性KId及韧脆转变特征,结合仪器化冲击曲线和断口形貌的特征测定了该钢低温状态下的温度效应。结果表明:921A钢具有较好的动态断裂韧性,该钢的安全低温服役温度应高于-60 ℃。
  • 张天明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量科学试验基础上,提出一种金属表面形成金属陶瓷的新工艺方法。该方法具有放电电压低,陶瓷层结构致密与基体冶金结合,适用于多种金属材料等优点。文中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陶瓷涂层的显微组织,并通过X射线衍射和机械性能试验对其相结构和室温力学性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金属陶瓷涂层的晶粒细小,分布均匀,具有高的硬度及良好的耐磨性。
  • 王健;杨卓越;陈嘉砚;苏杰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于X射线衍射,研究了C、Mn、Cr和Ni 含量对304奥氏体不锈钢拉伸力学性能和应变诱发 马氏体相变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C、Mn、Cr和Ni在允许的成分范围内变化,应变诱发α′马氏体相变倾向差异很大,这导致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复杂的变化,尽管应变诱发α′马氏体相变使加工硬化速率提高,相变可以诱发塑性,但相变速率较快,相变倾向较大的钢塑性反而下降,此外,由于室温变形还增大热诱发马氏体相变倾向,从而限制了C、Mn、Cr和Ni下限钢在高精度和低温环境下构件的应用。
  • 推广与应用
  • 孙玉洁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平直度控制的信号获取及控制算法机理。平直度信号的获取采用带有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辊。控制算法为神经元网络自学习的算法,即输入实测信号根据效率逐一调节执行元件的设定值,以改善板形。
  • 试验研究
  • 陈正阁;王长龙;纪凤珠;左宪章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应用到故障诊断领域还是近几年的事。文章主要论述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常用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实例。
  • 缺陷分析
  • 王荣;李玲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某轧钢机零件导辊材料为60CrMoV,总长度为3〖KG-*9〗400 mm,重量约为1.4 t,主要工作面320×2〖KG-*9〗000 mm经磨削加工后出现剥落开裂。对失效件的外观进行了痕迹分析,研究了表面剥落开裂的形貌特征,通过化学成分分析、表面显微硬度分析、金相分析和开裂断面电子形貌分析后认为该导辊外圆表面剥落开裂的性质为磨削裂纹,而磨削应力和热应力是导辊外圆表面产生剥落开裂的直接原因。
  • 专题研究
  • 邓星临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在力学性能不确定度评定中的几个问题。着重指出,如果所用的测量器具符合文件要求,则其不确定度可以按规定的文件评定。
  • 试验研究
  • 李颖;刘涛;栾培锋;史巨元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标新久保田工业有限公司试制的压水堆主管道直管段和90°弯头进行了较全面的解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离心铸造工艺和模铸工艺分别生产的直管段和90°弯头的化学成分、铁素体含量、常规力学性能及特殊力学性能均满足ASME 和RCC M的要求。
  • 测试技术
  • 李凯;张晋;韩梅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电火花加工的表面与切削加工的表面有很大区别。但目前电火花加工工件的表面粗糙度仍然沿用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方法和测试手段,这样不能准确地反应火花加工后工件表面的真实形貌。文章依据电火花加工的特点,提出电火花加工工件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和测试方法。
  • 柯常波;陈铁群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超声检测中,粗晶材料由于较大的噪声背景,严重影响着有用信号的检测,为了提高信噪比,文章介绍了几种新的粗晶材料检测信号的处理技术,包括相关技术、专家系统、小波包去噪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技术,给出了几种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这些技术将推动超声检测信号处理技术向着实时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 推广与应用
  • 马文江;陈长英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和Simulink工具箱对步进式加热炉所采用的两种不同控制系统(PID控制系统和最小拍控制系统)进行模拟,研究了控温反馈调节系统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自动调节达到稳定的过程。模拟结果证明,在自动控温系统中加入最小拍控制能使温度较快达到稳定,而且效果很好。
  • 试验研究
  • 李桂艳;敖列哥;张健;马惠霞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多轴大变形系统,对管线钢进行了几组不同热变形制度的多道次大应变热压缩试验,配合控轧后冷却速度,得到了1~2 μm的超细晶组织。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透射电镜分析,研究其微观组织形态、精细结构特征、析出相特征,从中找出不同热变形参数变化对其微观组织的影响及析出物析出的影响规律。
  • 张健;李桂艳;马慧霞;周琳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6, 24(5): 0-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通过研究X70管线钢相变组织形成规律和再结晶规律,进行了两阶段多道次控轧控冷工艺模拟试验,了解优化精轧的开轧温度、终轧温度、穿水后冷却速率和弛豫时间等工艺参数对X70管线钢的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控轧控冷工艺参数下,X70管线钢得到以针状铁素体为主的均匀细化的理想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