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08-15
  

  • 全选
    |
    实验研究
  • 凌敏;朱茂兰;梁益龙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低温回火温度范围内,不同回火温度对新型高强韧微变形钢(GDL1)断裂性能的影响,分析了7种不同热处理状态的断裂性能。结果表明,空冷状态的断裂韧度、冲击韧度要高于油淬状态,空冷后的残余奥氏体量高于油淬后的残留奥氏体量,此外低温回火改善钢的韧性,并使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提高,从而使该钢在空冷250~300 ℃回火后具有良好的断裂韧性。
  • 吴秀月;唐广波;裴英豪;彭宁琦;刘正东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室模拟了不同热送热装温度的Ti微合金化连铸坯热送热装和加热过程,并采用光学显微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和透射电镜分析等方法,观察了生产条件下连铸坯和粗轧中间坯试样的显微组织,以及实验室条件下不同热履历铸坯试样的显微组织,分析了热送热装连铸坯在粗轧过程中表面裂纹的生成原因。结果表明,经热送热装的连铸坯表面金属中奥氏体晶界处的先共析铁素体膜及沿奥氏体晶界的碳氮析出物可能是导致粗轧过程表面裂纹形成的主要原因。
  • 鲍成人;李众;邸洪双;潘恩宝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连续退火模拟实验机上对冷轧双相钢进行了退火镀锌工艺的模拟实验,在实验室制备了冷轧热镀锌双相钢DP780,利用光学显微镜、SEM、TEM和EBSD技术对其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试样组织为铁素体加马氏体岛的双相组织,并有少量的残余奥氏体存在。该钢板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了DP780级别双相钢的性能要求。
  • 裴明哲;孙利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600 ℃时效微观组织变化和冲击韧性的变化评价了1Cr21Ni5Ti双相不锈钢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Cr21Ni5Ti双相不锈钢稳定性对Ti/C 极为敏感,低Ti/C(Ti/C=4.08)钢600 ℃时效快速析出富Cr的M23C6碳化物,降低奥氏体内的Cr和C含量致使时效后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并伴随着冲击韧性的严重恶化;而Ti/C适度的钢明显抑制了M23C6碳化物的析出和随后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长时间时效后冲击韧性高出低Ti/C钢近一倍。
  • 孙魁平;支宪;马保瑞;周一玲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某镍基时效强化高温合金在750~950 ℃,100 h进行静态恒温氧化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在750~950 ℃氧化100 h的氧化动力学均近似服从抛物线规律。合金900 ℃和950 ℃发生内氧化。合金外氧化膜组成:Cr2O3、NiCr2O4、少量NiO和微量TiO2,内层氧化物为少量的Al2O3和TiO2。
  • 测试技术
  • 刘丽妹;张占新;崔志敏;桑蓉栎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2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趋近饱和定律(LATS)计算了Nd2Fe14B/αFe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有效各向异性常数和饱和磁化强度,并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趋近饱和定律方法适用于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有效各向异性常数和饱和磁化强度的计算。
  • 周峰峦;高怡斐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2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国内外断裂力学性能的研究文献,对止裂韧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总结。综述了钢中裂纹止裂的能量原理,介绍了止裂韧性测试方法和止裂在实际中的应用。
  • 秦坤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3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一种新开发的涡流检测信号回放技术,以及实现这一技术的方法、特点和结果。检测信号回放技术为提高涡流探伤可靠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分析手段。
  • 祝洪川;李荣锋;严龙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3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要: 建立了拉弯回弹试验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拉弯回弹试验中的主要试验参数:压边力、凸模压下量和试样宽度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这些参数对回弹的影响大小和规律,还对拉弯回弹试验中这些参数的设置提出了建议。
  • 刘杏;周建江;严峻;管亿龙;陈鹏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3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夏比(Charpy)冲击试验是评价冲击载荷下材料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的试验方法。虽然试验中测定的冲击吸收功Ak值不能作为表征金属制件实际抵抗冲击载荷能力的韧性判据,但是因为其试样加工简便,试验时间短,实验数据对材料组织结构、冶金缺陷等敏感,因而成为评价金属材料冲击韧性的一种传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不同国家的冲击试验标准对试验机、试样、试验程序和试验结果的处理与修约的规定不尽相同,对日本的JIS 标准、美国的ASTM标准和中国的GB标准中关于钢产品的冲击试验规定进行比较,列举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对这些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讨论。由于均源自ISO148,中国和日本的冲击试验标准对冲击试验机及其附件、冲击试样、冲击试验程序和冲击试验结果处理与修约的规定基本一致,只是日本标准对试样部分尺寸的允许偏差要求较中国严格。与日本和中国的标准相比,ASTM标准在试验机及其附件、试验程序、试样和试验结果处理与修约方面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ASTM使用刀刃曲率半径8 mm的摆锤,同一组试样得到的冲击吸收功可能与中国标准存在差异。对试验温度的控制要求更严格,分别为规定温度的±2 ℃和±1 ℃。冲击试样取样位置和对冲击试样方向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ASTM标准对试样尺寸的允许偏差更严格,缺口角度分别为45±2°和45±1°、缺口深度分别为2±0.15 mm和2±0.025 mm以及相邻面角度分别为90±2°和90±0167°;由此引起的冲击吸收功变化也较小。ASTM标准的试验结果处理与修约方面与中国标准也有较大区别。
  • 缺陷分析
  • 赵鹏;乐可襄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4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课题的目的就是针对Q690D钢拉伸试样分层成因进行系统地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手段对Q690D钢分层缺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层缺陷主要是由于铸坯中存在偏析处的铌、钛碳化物和硫化物、氧化物夹杂和带状组织引起的。通过对炼钢和轧钢生产过程的观察,提出了改进连铸和轧制工艺等相关措施,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工艺措施并应用于实际生产。
  • 栾兆亮;焦红;张玉华;王学安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4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莱钢转炉生产的优质碳素和合金结构钢的主要评价指标顶锻和低倍合格率较低的现状,结合产品检验和生产实践,设计了专门的试验对引发产品质量缺陷的主要表现形式顶锻裂纹、低倍裂纹和夹渣等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并且利用低倍组织分析、电化学萃取分析等手段,对铸坯和产品的质量缺陷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在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工艺执行,从冶炼、连铸、产品抽查与检验等各方面采取了针对工艺改进措施,有效的提升了转炉优质钢的产品质量。
  • 吴立新;陈士华;彭志方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5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用EA4T钢生产制造的直径265 mm电力机车车轴的断裂,具体分析了其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冶金质量、断口形态和显微组织等,特别就冶金质量对车轴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讨论。最终认为:车轴在精加工过程的脆断发生前,内部业已存在无损探伤所检测到的裂纹面,它的产生与车轴内局部存在较多的疏松、孔洞和材质标准中所不允许出现的点状偏析有关。
  • 许竹桃;张红钢;张彦文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5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55SiCr线材的化学成分和显微组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断口的宏观形貌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55SiCr线材表面横裂纹是由于热处理后所得到的屈氏体组织中有5~20 μm的下贝氏体组织,组织不均匀性产生的裂纹和应力,导致55SiCr捲取线材放置时裂纹扩展,发生断裂。
  • 刘红兰;薛惠娜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09, 27(4): 6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断裂的汽车离合器从动盘夹持盘为例,通过检测化学成分、渗层硬度、金相组织和断口分析等方面,找出了该夹持盘断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