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1-15
  

  • 全选
    |
    试验研究
  • 梁轩,程鹏飞,张召恩,赵运堂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热轧卷取温度对气冷退火冷轧双相钢的组织性能的影响,并采用ThermoCalc相图计算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热轧高温卷取一方面可使冷轧退火后得到相对粗大的晶粒,有利于降低双相钢的屈服强度;高温卷取产生的晶界锰偏聚可以增加双相钢退火冷却时奥氏体的淬透性,在退火冷却时得到更多马氏体,从而提高双相钢的抗拉强度。因此,热轧高温卷取的冷轧气冷退火双相钢具有更低的屈强比和更好的塑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成形性能。
  • 赵蕾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相同成分体系下不同轧制工艺对Q345R钢板组织性能的影响。采用控轧工艺可提高热轧态力学性能,为后续热处理提供了良好的遗传组织基体。研究了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Q345R压力容器板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正火后压力容器板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降低,伸长率和韧性明显提高。实现了Q345R压力容器板的稳定生产。
  • 吴益文,王迎春,,华沂,徐凌云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8-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产地的奥氏体不锈钢盘条进行了一系列的扭转试验,通过三维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分析设备,对试验样品的断口形貌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组织等分析,并探讨了其扭转性能差异的原因。
  • 测试技术
  • 袁建路,董中奇,黄伟青,韩提文,高云飞,邹宗树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13-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质谱分析仪对转炉炉气进行在线检测分析,并采用炉气分析模型进行拟合及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分析炉气中CO和CO2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应用指数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报终点碳含量;三次方模型能够更好的反应转炉冶炼后期熔池中碳含量。
  • 刘冬,李荣锋,杜丽影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17-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金属板材的成形极限是板材成形领域中的重要性能指标和工艺参数。目前,国内外均已开展以厚度减薄率作为成形极限判据的成形极限试验模拟研究,其厚度减薄率的测试过程较为复杂,不适合实验室大批量检验工作。提出了2种金属板材拉伸厚度减薄率的测试方法,一种为人工测试断后试样断口附近厚度分布,得到厚度减薄率变化曲线;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公式推导,将厚度减薄率与试样纵向应变联系起来,通过测试纵向应变,得到集中性失稳前的厚度减薄率变化规律。
  • 蒋庆祥,丁华雄,顾广耀,王振清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2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硬度是一个衡量材料性能的重要物理量,是体现材料弹性、塑性、强度和韧性等力学性能的综合指标。主要从硬件及软件上讨论了针对软质泡沫聚合材料硬度的数字测试系统。该系统应用了STC12系列带A/D转换的单片机,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以及可控电机,来保证测试的稳定性和高精度。实践证明,该系统满足GB/T 10807-2006/ISO 2439:1997要求,可广泛用于在国家标准要求的A法、B法、C法下对标准尺寸的海绵、泡沫等试样的硬度进行准确的测试。
  • 专题研讨
  • 廉晓洁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25-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电镜室安装环境的振动和磁场测试超标的问题,分析了振动、磁场干扰的原因和特性,采用增大电镜基础结合缓冲垫层的方法来隔振,通过低碳钢板和纯铁板双层材料磁屏蔽技术来防磁,实践结果满足了电镜安装的要求。
  • 赵文冲,唐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29-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台电工钢片(带)层间电阻测量仪因加压失控出现机械卡阻故障,将一块待检测的钢板压在测量底板上取不出来,由于电极板及压板均处于施压状态下不能卸载,因此无法继续完成检测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对照实物,在了解掌握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之后,经过调节电极电机固定螺栓,先以手动方式实现减压,然后再通电完成机械卸载,升起电极板和压板,成功解除机械卡阻问题。对于后来出现的压板电机不能自停的失控故障及电极电机动作不正常的问题,通过调整电子过电流保护器的负载电流整定值,重新定位行程开关位置等处理后,消除了故障,使设备完全恢复正常。
  • 缺陷分析
  • 陈昌华,汤志贵,陈能进,邹强,钱健清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34-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列车运行的高速化发展,对车轮质量与检测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超声波相控阵技术应用到车轮检测中,着重对车轮内部缺陷的相控阵扫描图像进行分析,还利用仿真软件对车轮产品中轮缘、轮缘根部以及踏面和一定深度内的轮辋区域进行相控阵声束覆盖模拟。研究表明,超声波相控阵技术丰富了车轮超声波无损检测的手段。
  • 刘金源,雷中钰,潘仁宗,陈韶华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40-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存在沿轧制方向分布的表面呈沟状、网状的裂纹和发纹的Q370R板材样品进行了观察分析。通过化学分析、力学性能检测、显微组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研究裂纹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样品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符合GB/713-2008标准,基体组织正常;通过能谱分析未检测到裂纹附近存在低熔点有害元素;存在沟状、网状裂纹及发纹的样品均发现了大量的皮下气泡。Q370板的表面裂纹和发纹主要是由铸坯表面气泡和皮下气泡所致。
  • 曾松盛,彭明耀王仕华,周峰,王磊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45-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无取向电工钢W800基板在热连轧轧制过程中板面出现凹坑和孔洞质量缺陷,采用化学成分检测和金相微观组织分析法进行了系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类热轧基板的凹坑缺陷是由于板带轧制时撞击和磨擦精轧机组的侧导板,生成了不少外部异物,飞落到板带板面,经后续轧制压入板带表面,然后又脱落形成板面凹坑;由于带钢频繁撞击侧导板,导致板带边部形成裂口,同时侧导板局部断裂成小块,并压入带钢,经后续轧制时,因形变不一致生成了孔洞缺陷。
  • 吴奭登,陈静,梁永纯,林介东,宋晓国,姜建堂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49-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含Zn-Sn钎料的铜铝过渡线夹在服役过程中易发生腐蚀失效。应用扫描电镜、能谱和XRD系统分析了不同工艺制备的钎焊接头在盐雾暴露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并以拉剪试验评价其残余抗剪强度,初步揭示了腐蚀发生的规律及其对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盐雾环境下钎料层首先被腐蚀,其次铝基体被腐蚀,而铜的腐蚀较少。盐雾暴露环境下接头的残余抗剪强度腐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总体而言,线夹整体耐腐蚀性能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钎料耐腐蚀性能,而工艺参数对腐蚀行为的影响不大。钎焊电流为12 A、时间为10 s的工艺制备的接头经腐蚀试验残余强度最高。
  • 张培,冯光宏,于桂玲,张宏亮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54-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对Q235B热轧卷板出现边部裂纹的原因以及裂纹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成分分析、宏观裂纹检验、光学显微镜下的裂纹组织以及扫描电镜和能谱的分析,对Q235B热轧卷板出现边部裂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裂纹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导致裂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钢坯中存在低熔点夹杂物及夹渣,其在轧制过程中没有被轧合,形成裂纹。通过对夹杂物和硫含量的控制及铸坯的均热模式的改进,可减少或避免裂纹的产生。
  • 丛铁声,田利生,张淑萍,张国滨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1): 59-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35CrMoA钢棒材在生产热模锻连杆结构件时发生了脆断,为了找出脆断产生原因,采用金相显微检验、SEM断口观察、X射线能谱分析等方法对其脆断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杆结构件发生的脆断,主要是由于过烧的作用导致晶界明显弱化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