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7-15
  

  • 全选
    |
    试验研究
  • 张志方,文志旻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预处理温度对低温用马氏体高强度不锈钢板材强度的影响。通过对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检测、金相检测、X射线衍射分析后表明:热轧材750~850 ℃预处理遗传了热轧态的组织,使最终固溶处理后的奥氏体内累积了较高的缺陷密度,这些高密度缺陷最终遗传到马氏体内。850 ℃预处理的材料既存在缺陷强化,又降低最终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因此出现强度峰值。冷轧材的组织遗传、再结晶等特征温度低于热轧材,25%和50%变形的冷轧材分别在800 ℃和750 ℃预处理出现强度峰值。
  • 高冰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S32205在国内外企业中基本上采用酸耗高、效率低的槽式酸洗方法进行酸洗。通过对S32205氧化层中所含的合金元素以及氧化物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现场对比试验,改进了各工序操作要点并调整酸洗参数,开发了一种在线连续酸洗S32205的工艺。该工艺酸洗的钢板不但酸耗低、效率高,而且表面色泽均匀,符合用户要求。
  • 陈明昕,曹建春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8-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分析了有机物切割刀具用钢的使用性能要求及相应的力学性能要求,为获得优异的切割性能,有机物切割刀具用钢必须具备超高的刀口硬度及刃口锋利性,并具有适当的韧性。由此分析了有机物切割刀具用钢的合金化原理与强韧化原理。为获得良好的刃口锋利性,必须采用高碳低合金或非合金钢。设计了一种有机物切割刀具用钢,采用特殊热处理工艺,通过高碳马氏体强化以及微细弥散的合金渗碳体沉淀强化可显著提高钢的硬度实现超硬化,而通过合金渗碳体及VC联合阻止晶粒长大产生明显的晶粒细化效果可提高钢的韧性。
  • 马强,付常伟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14-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莱钢欧标微合金化高强度H型钢的化学成分设计思路和生产工艺控制方法。通过选择合理的微合金化成分,结合铁水预处理、低过热度浇注及优化二冷制度连铸工艺、再结晶区控轧与未再结晶区控轧相结合的TMCP技术,保证产品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焊接性。产品实物屈服强度大于等于360 MPa,抗拉强度大于等于502 MPa,Pcm≤0.26%,外形尺寸以及表面质量等均好于相关标准要求,产品整体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李建华,樊泽兴,赵远峰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19-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内球扁钢、L型钢生产效率及成材率偏低的问题,从球扁钢、L型钢生产线设备选型与布置、轧件断面冷却不均、冷床预弯等方面围绕球扁钢、L型钢的长尺生产进行了技术分析。采用推钢式加热炉取代步进式加热炉、BD1+BD2+3机架水平连轧的布置形式、终轧后设置喷雾嘴对内侧表面进行强制冷却以及增加冷床预弯功能,可有效解决球扁钢、L型钢的长尺生产问题。
  • 测试技术
  • 郭洛方,,李宏,,王耀,,凌海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2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分形理论探讨了钢液中凝聚态夹杂物的性质、凝聚规律及上浮特性。结果表明:两个源碰撞夹杂物颗粒碰撞连结的方式不同,所生成的新凝聚态夹杂物颗粒的形貌特征和分形维数就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带有分形特征的凝聚态夹杂物的上浮速度要小于等体积三维球状实体夹杂物的上浮速度;新生凝聚态夹杂物的分形维数相对源碰撞夹杂物较小,所以对凝聚成的大尺寸夹杂物颗粒要对其加强重构,使其变得致密,增大其分形维数,有利于提高其上浮速度;分形维数的测定可以更精确地定量描述夹杂物的形貌特征,完善夹杂物检测的标准。
  • 范爱琴,张艳芳,张勇明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27-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采用锌基合金,配合机械除膜方法制备了全焊结构通孔泡沫铝夹芯复合板。采用SEM/EDAX分析了焊接区和芯层/面板结合界面结构和化学成分分布,通过准静态三点弯曲试验测试不同芯层厚度的泡沫铝夹芯板的刚度,获得了载荷-位移曲线和失效形貌。研究表明:泡沫铝与面板的结合界面存在钎料过渡区,钎料合金元素呈连续梯度分布状态,三点弯曲过程可分为弹性,塑性和失稳3个阶段,弯曲过程平滑,随着芯层厚度减小,复合板的承载能力显著下降。在弯曲过程中芯层与面板之间未发生分离失效。
  • 刘梁,,潘学民,,赵宁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32-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无铅钎料的表面张力是无铅钎料的重要物理性能之一。采用拉脱法测定Sn-0.7Cu无铅钎料的表面张力,同时采用RHEOTRONIC VШ型回转振动式高温熔体黏度仪测量Sn-0.7Cu无铅钎料黏度,通过黏度与表面张力之间的换算关系,从而计算得出Sn-0.7Cu无铅钎料表面张力。研究结果表明,Sn-0.7Cu无铅钎料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 缺陷分析
  • 彭其春,童志博,胡建文,杨柳,刘炳宇,钱龙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36-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CSP工艺生产的热轧薄板边裂原因进行了金相检测、SEM和能谱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边部裂纹上表面和横截面裂纹附近组织与试样其他部位相同,均为铁素体+少量渗碳体,无脱碳组织,裂纹处主要元素为O、Si、Ca,且分布细长,有压碎痕迹,推测其为压碎的CaSiO3夹杂,并发现裂纹处有保护渣成分,推测SPHC边部裂纹是在轧制过程中形成的,且是由卷渣带入的大颗粒的CaSiO3夹杂,在轧制过程中,应力集中导致板卷开裂。
  • 杨志勇,孙宇红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40-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滚筒在筒皮和轮毂焊缝处断裂的原因,通过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测试、显微组织观察、断口宏观观察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了断裂原因。结果表明:轮毂的化学成分符合国家标准,基体组织正常;筒皮中磷成分超过国家标准,基体的带状组织严重,达到了3级,在焊接热影响区形成魏氏组织,使焊缝的韧性急剧下降,焊接接头变脆,导致滚筒在焊缝处开裂。
  • 周立新,李波,陈方玉,刘光辉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43-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30CrMnSiA碰撞断裂样品,经宏观分析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微观断口观察,配合能谱仪成分分析,及金相显微镜组织观察可知,断面原有陈旧性大裂纹,深达管厚一半,碰撞断裂起始于陈旧裂纹根部,是陈旧裂纹再扩展。主裂缝根部晶粒粗大,缝旁有大型氧化铝夹渣及点状内氧化物,缝边脱碳,陈旧裂纹形成与穿管有关。穿管裂纹与大型夹渣及局域粗晶,共同造成碰撞非正常断裂。其中,夹杂物和粗晶区域是管材断裂主要原因。
  • 周红梅,戴虹,张子豪,周丹麦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46-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焊接接头不能通过落锤检验问题,对钢轨母材和焊接接头进行取样,采用SEM、硬度、冲击、拉伸等分析方法,对比母材和焊接接头相同部位的断口微观形貌、金相组织、硬度、冲击性能和拉伸性能;采用网格法对夹杂物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母材基体存在元素偏析,母材和焊态钢轨里存在大量分布极不均匀的非金属夹杂物;母材硬度波动大、冲击性能低、强度高、韧性差;采用正常焊接工艺所得到的接头力学性能有所提高,但品质不稳定;局部夹杂缺陷是引起钢轨断裂的本质原因。
  • 刘惠民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5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某厂生产35CrMo零件,车削表面裂纹废品率高达35%,为分析裂纹形成原因,采用低倍、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裂纹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裂纹系由钢中夹渣和夹杂引起。这些夹渣和夹杂在车削过程中剥落,暴露于表面,形似宏观裂纹的变形痕迹。夹渣和夹杂是由炼钢浇铸过程中裹入的锆铬质引流砂及伴生物所形成的。
  • 专题研讨
  • 赵越,顾广耀,刘杰,王振清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54-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介绍了容栅位移采集仪中的数据的传输和处理。对于上位机软件开发给出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于整个系统的位移数据的传输处理提出了严格、准确的处理方案。通过实践证明该系统中数据的传输和处理符合要求,精确度高,达到了工程实践对于数据的要求。
  • 张春会,王雪松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4): 59-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带钢在精轧机入口导板衬板上运动的模型,并根据不同的来料厚度、轧件速度、衬板与轧制线高度值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来料厚度的增大、轧件速度的增大、衬板与轧制线高度值的减小,带钢受到的作用力增大,衬板受到的冲击力增大。研究结果为导板衬板的改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