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9-15
  

  • 全选
    |
    试验研究
  • 刘华强,唐荻,胡水平,王哲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AZ31镁合金板材室温冲压成形较差的特点,采用在不同轧制温度下获得的镁合金板材对其进行拉伸、埃里克森和锥杯试验,并通过光学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其显微组织、织构和成形性能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Z31镁合金板材的综合力学性能不仅与晶粒尺寸有关,还与晶粒取向有关;基面织构的减弱可明显提高板材的胀形性能,在基面织构强度相似的强况下,晶粒大小对板材的成形性能起决定性影响。
  • 翟战江,魏金山,彭云,高怡斐,栾培峰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7-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粗晶区是焊接接头的薄弱环节。通过对X80管线钢进行热模拟、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分析后表明,粗晶区的组织主要为板条束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X80管线钢焊接热影响区粗晶区冲击韧性较差,存在严重脆化,粗晶区脆化是由于晶粒的粗化以及M-A组元数量增多造成的;随着t8/5的增加,粗晶区的冲击韧性和硬度随之降低;峰值温度越高,X80级管线钢的组织越粗大、韧性越低;中间临界区是焊接热影响区中另外一个韧性较薄弱的区域。
  • 陈波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14-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TRIP590冷轧带钢因硅含量较高,表面质量很难达到高级轿车的要求。为了满足高级轿车对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的严格要求,通过硅、铝及其他合金元素的精确匹配,开发了一种硅铝复合的TRIP590高强度汽车用钢。介绍了该钢种试制方法和过程,首先将热轧带钢通过酸轧机组生成冷硬带钢,冷硬带钢再通过连续退火机组生成最终冷轧产品。对实物组织形态、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硅铝复合成分控制和相应的工艺制度,可以生产出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双优的TRIP590高强钢,满足高级轿车的使用要求。
  • 徐尚呈,周立新,雷应华,刘光辉,汪质刚,陆鹤鸣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18-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两种不同原始组织的渗碳轴承钢G20CrNi2MoA试样分别进行正火、完全退火试验;对正常组织的G20CrNi2MoA钢试样通过不同的温度进行等温退火试验,观察组织变化。组织分析表明:正火可以消除带状组织;完全退火使得带状组织更加严重;等温退火温度越高带状越严重,当温度高于650 ℃时带状组织较明显。
  • 王志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23-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管线钢L245钢在太钢炼钢二厂北区3号宽板坯铸机生产时铸坯角部经常出现横裂纹,造成其热轧后卷板边部存在裂纹缺陷,利用Gleeble-3800型热/力学模拟试验机对管线钢L245钢进行了高温面塑率及高温强度的测试,并用扫描电镜对测试试样断口形貌进行观察。从试验结果分析认为:管线钢L245钢的化学成分设计决定其对裂纹的敏感性,由于第Ⅲ区脆性温度区间的高温面塑率低导致其在连铸过程铸坯冷却或受力不均衡情况下铸坯角部裂纹的发生。为要避免铸坯角部横裂纹的产生,在连铸坯矫直时,其角部温度应避开第Ⅲ区脆性温度区间。
  • 高鑫,孟宪成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25-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生产的带钢在下游客户冷轧过程中出现的大规模表面酸洗不净现象,研究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确认了残余元素是导致酸洗不净的根本原因。通过合理地控制原料的使用,并增加水除鳞的效果,带钢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进。
  • 测试技术
  • 徐凌云,吉静,吴益文,初敏,沈泽敏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29-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管环拉伸试验是国际上应用于重要结构钢管的主要工艺试验方法之一,为了建立管环拉伸性能评价体系,采用了自行设计的管环拉伸模具,对不同尺寸和材料的钢管进行了管环拉伸试验,通过对拉伸曲线的分析,提出了管环拉伸后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以及伸长率的评价方法,并进行了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方法可有效适用于不同尺寸和材质的钢管,试验结果稳定可靠,研究成果对中国进出口钢管的质量把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赵艳海,王吉满, 魏俊晓,郭宝顺,尚武顺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33-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某钢铁公司生产的一种低碳贝氏体钢,由于生产工艺条件限制未经回火,强度极不稳定。通过对该钢进行金相检测、力学性能检测、断口宏观检测、扫描电镜检测、能谱分析后表明,韧窝尺寸、微观组织、 夹杂物都与强度有一定关系。韧窝尺寸大且较深时,屈服强度较高;板条贝氏体所占比例大,马奥岛弥散细小,强度相对较高;大尺寸的夹杂物,尤其是铝、钙的氧化物及硫化物,是薄弱环节,容易导致断裂。
  • 李彦军,亓建,陈彬,岳华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37-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冷轧薄板是莱钢产品的新品种,检验人员对试样加工和拉伸试验没有经验积累,试验中常出现很多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正确方法,以指导试验。
  • 缺陷分析
  • 田庆荣,刘莹,吴文全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41-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60Si2MnA热轧圆钢在进行力学性能检验中塑性指标未能达到标准要求的问题,通过使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观察分析手段,对热处理后的拉伸试样断口进行形貌检查分析;对热轧状态试样分别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和低倍组织、非金属夹杂物及显微组织的检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热轧圆钢心部存在白点缺陷,是造成弹簧钢棒力学性能不合格的原因。
  • 王代文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44-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310乙字钢因950轧机出钢扭转造成的轧疤缺陷问题,改进孔型形状与配置角度,消除了因950轧机出钢扭转造成的轧疤缺陷,轧疤缺陷废品率下降了0.78%。
  • 崔宏艳,袁石金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48-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钢厂生产的38B3汽车用钢,探伤时发现棒材表面有纵向裂纹的现象,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裂纹试样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38B3汽车用钢棒材表面纵裂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l、Si、Na等氧化物夹渣分布于连铸坯的表层下面,在轧制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沿Al、Si、Na等氧化物夹渣集中处产生裂纹。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工艺以获得高质量的铸坯。
  • 张明金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51-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汽车大梁钢在焊接成型和冲压成型两种不同成型方式下所产生的裂纹进行分析,通过对裂纹部位进行化学成分、低倍、高倍分析,找出两种裂纹各自形成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指导客户对大梁辅材与焊丝的材质选型及焊接工艺进行改进,并进行疲劳性能匹配试验,使大梁钢焊接裂纹得到有效控制与消除。
  • 颜丙银,高志新,于惠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56-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莱钢转炉优钢投产后,特钢厂轧材区域的产能得到极大的释放,因此小型车间的生产规格由12~35 mm延伸到12~55 mm规格,与此同时钢材在剪切过程中出现了端部剪切裂纹这种新的缺陷,影响了出厂产品实物质量。从裂纹的形成方面着手,通过对冷床及剪切工艺制度进行优化,提出了改进措施,有效杜绝了剪切裂纹的出现,促进了优钢质量提升。
  • 专题研讨
  • 郭芙琴,陈静翠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5): 59-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传统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指标要求的基础上,阐述近年来高精度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同时介绍一些国内外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与产业应用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