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1-15
  

  • 全选
    |
    试验研究
  • 彭其春,于学森,熊伟,周明伟,张亮洲,周剑丰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运用氧氮分析仪、大样电解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分析手段,研究高强钢尾坯不同浇铸长度洁净度。结果表明:尾坯不同浇铸长度的w(T[O])、w([N])和大型夹杂物数量是沿拉坯方向呈逐渐减小的;大型夹杂物主要为:SiO2夹杂物、含K的SiO2-Al2O3夹杂物、含Na的SiO2-Al2O3-CaO夹杂物,以及数量较少的TiN-SiO2夹杂物、MgO-CaO夹杂物和SiO2-CaO夹杂物;距尾端1.5 m时,尾坯的洁净度达到正常水平,建议尾坯切割长度大于等于1.5 m。
  • 王慧敏,杨忠民,陈颖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含铜超低碳钢等温时效铜析出,对试验钢在950 ℃固溶,经650 ℃保温1、20、45 h和400~650 ℃保温1 h等温时效后,通过金相、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及维氏硬度测试揭示等温时效对铜析出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增长,试验钢晶粒尺寸差别不大,但Cu时效析出颗粒的尺寸和形貌存在很大差异,反映在试验钢的平均硬度值发生变化:时效时间为1 h时,试验钢硬度值最高,平均硬度值达到189 HV;时效时间为20 h和45 h时硬度值降低,在160 HV左右。400~650 ℃保温1 h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温度增长,试验钢的硬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 罗青,周应其,龙志敏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9-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冷轧00Crl2Ti汽车用铁素体不锈钢的试验钢板的再结晶晶粒显微织构、晶界角度分布和晶粒尺寸及其与力学性能的关系,采用两种不同保温时间的工艺退火试制出退火样,将退火样品首先经线切割、研磨和抛光制备成金相试样,然后,在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种退火工艺下的晶粒大小;同时采取EBSD技术扫描获取晶粒取向与亚结构分布图。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退火工艺钢板再结晶晶粒的显微织构、晶界角度分布和晶粒尺寸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印证出两种退火工艺钢板力学性能的差别。此外,利用EBSD还对两种退火工艺的再结晶程度作了分析。
  • 邹章雄,项金钟,许思勇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13-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Hall和Petch首先通过试验数据归纳出多晶材料的外加切应力与晶粒直径平方根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即HallPetch关系。但至今此关系的推导仍很粗略,也没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建立合理的位错塞积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HallPetch关系,并讨论它的适用范围,得到适用的上临界尺度dmax和下临界尺度dmin,为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及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提供必要的理论数据和参考依据。
  • 李宁,王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18-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得出液压胀形轧辊各处应力的准确值,采用通过弹性力学计算的方法,对液压胀形轧辊过盈配合区受二次函数分布压力并在两端面上有不同的剪力和弯矩作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构造位移函数,利用边界条件和圆柱薄壳理论,得到轧辊各处残余应力的解析解,在理论和工程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价值。
  • 测试技术
  • 王斌,张建辉,李雪东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20-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精度的全自动引伸计有助于提高测定冷轧薄板塑性应变比r值的准确度,但在试验中发现其某些机构如果调整不到位,会对结果准确度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对配备一种高精度接触式全自动引伸计的国产拉伸试验机测定r值时机械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了其机构调整方法,并与配备其他全自动引伸计的进口拉伸试验机进行了比对试验。两者所测r值结果基本一致,相对误差在±3.0%以内,表明分析和总结的调整方法可有效地保证该试验机测定r值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杨氏模量和切变模量周冀蕾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24-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扬氏模量(E)、切变模量(G)和泊松比(μ)的关系,介绍了悬丝耦合弯曲共振法的优点,简单阐述了悬丝耦合弯曲共振法的原理,用悬丝耦合弯曲共振法测量金属试样的弹性模量。
  • 缺陷分析
  • 窦志勇,黄斌,冯绍强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27-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宏观检验、化学分析、金相分析等方法,分析了J55钢ERW焊管拉伸和压扁试验中焊缝处断裂原因,结果表明:焊缝中夹杂物是引起开裂的主要原因,夹杂物是由焊接工艺不当,高温氧化物未挤出所致。通过对剪边和焊接工艺的调整,拉伸和压扁合格率大幅提高。
  • 乙海峰,姚秋峰,黄丽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30-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用40CrNiMo钢制成的万吨海洋作业平台爬升齿轮轴心开裂的样品进行了观察分析。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宏观检验、金相检验、SEM等方法对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原材料钢锭在浇注过程中控制不当是引起万吨海洋作业平台爬升齿轮轴心开裂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冶炼浇注工艺的调整和严格控制,使40CrNiMo钢制成的万吨海洋作业平台爬升齿轮超声波探伤均符合了标准要求。
  • 马永强,汤天海,韩斌,李涛,穆立峰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34-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BSP52100(相当于GCr15)轴承钢表面裂纹进行分析,发现裂纹附近的微观组织与基体组织基本相同,表明在轧制后工序出现划伤缺陷。用户在后续锻造及加工过程中,表面划伤缺陷将会形成新的缺陷,经金相分析,缺陷部位出现贫碳区域和折叠区域,贫碳深度为0.20~0.25 mm,不能满足质量要求。
  • 刘惠民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37-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质量异议批次的35CrMnSiA钢棒材生产液压支架销柱断裂异议,为找出断裂产生原因,采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探针和光谱分析等宏观和微观方法对样品进行了系列分析,结果表明:材料成分、低倍、夹杂物和晶粒度符合GB/T3077-1999标准要求,探伤和组织均正常。断裂主要是由于销柱横向通孔内表面加工粗糙,淬火时尖锐处产生断裂源及随后扩展所致,并提出预防该缺陷措施。
  • 王畅,徐海卫,任群,李飞,朱国森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40-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冷轧板最主要的质量问题就是表面缺陷,亮带缺陷是目前首钢冷轧板最为常见的表面问题。通过研究不同亮带表面缺陷形貌及亮带处缺陷形貌、发生规律、元素构成、以及全流程缺陷的遗传性,分析了首钢冷轧亮带缺陷的主要原因,包括连铸坯皮下夹渣、皮下气泡、氧化铁皮压入以及辊印等因素。
  • 刘玉芬,程丽杰,冯桂萍,刘金鑫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46-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某厂生产的18CrNiMo7-6齿轮轴,在进行热处理过程中出现开裂,将齿轮轴切开,采用金相、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试样断口的裂纹源以及裂纹的扩展、裂纹末端进行了综合分析,查找开裂原因。结果表明裂纹两侧没有氧化脱碳,没有非金属夹杂物聚集,裂纹是淬火裂纹,没有发现导致淬火裂纹的冶金缺陷,裂纹是齿轮轴淬火后没及时回火造成的。
  • 宋正会,张国滨,李海刚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50-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蔡司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测试分析了E2330轴承内套滚道剥落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E2330轴承内套成分不均,引起轴套内局部的碳、铬元素浓度的偏高,形成大量大块呈圆形碳化物、淬火组织和残余应力的分布不均匀即增加了基体脆性,导致了E2330轴承内套早期剥落失效。
  • 专题研讨
  • 赵文冲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54-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台JPM-1B型接触疲劳磨损试验机出现故障: PLC配用的文本显示器TD200显示CPU不正常,无法进行相关参数设置;计数显示不正常,有时计数过快,有时中途停止计数。通过分析检查测试,确认是用户在设置工作参数时误操作,改变了TD200原来正常参数配置,造成了锁定。经过重新校正后恢复正常。计数显示不正常是由于该机所使用的变频器产生高频干扰信号影响计数信号的正常采集。同时由于光电计数脉冲信号的变化幅度过小,使计数电路工作不稳定造成计数停止。经过电路改进并增加滤波电容后计数恢复正常。
  • 景琳琳,袁守谦,李都宏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6): 59-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将偏最小二乘法与BP人工神经网络结合,建立了一种新的预测模型:PLS-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应用偏最小二乘法来提取主成分R及得分T,根据交叉有效性检验和留N法来确定PLS的成分个数, PLS-BP网络的输入数目和网络隐含层的节点数目,最终确定网络的结构为6-11-1。应用该模型可以有效地避免几个因素之间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同时也能更好地解决非线性问题,克服了偏最小二乘和单纯BP网络的缺点。在钢筋屈服强度的预测中表明,应用PLS-BP模型预测的误差均小于1.03%,比应用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误差6.19%要小得多,并且预测值和实际值比较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