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10-15
  

  • 全选
    |
    试验研究
  • 胡颢然, 吴俐俊, 王文平, 陆祖安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1-6.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300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高炉冷却壁光纤光栅热态实验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在高炉冷却壁在线监测中的优势。对高炉冷却壁以光纤光栅为传感器的热态实验进行了系统误差分析,并探讨了系统误差产生的可能原因。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到冷却壁表面温度和热应力与以光纤光栅传感器输出的波长之间的关系。对热态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分析,从而确定数据的可靠性,为实验数据的修正和准确性判断提供了依据。
  • 宋凤明, 杜林秀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7-10.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30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改进的旋转型腐蚀磨损试验装置测试了Q235钢在浆体输送中的磨蚀特性,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磨损、腐蚀及其交互作用所占的失重比例。试验结果表明,磨损是材料磨蚀失重的主要因素,交互作用次之,而腐蚀对交互作用有显著的影响。固体颗粒的冲击使得材料表面形成凹坑,产生微区硬化并促进裂纹的形成,同时,固体颗粒将材料向周围推移形成褶皱;而后续颗粒的冲击、刮擦和切削使得裂纹扩展,最终使得材料脱落形成磨蚀坑,而腐蚀消弱了褶皱与基体的连接,使得褶皱易于脱离,加速了材料的磨蚀失重。
  • 王省林, 叶文成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11-13.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30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镍渣利用效率,进行了金川镍渣3种配比(全镍渣,镍渣:红土矿为7[∶]3,镍渣:红土矿为5[∶]5)的烧结杯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采用全镍渣进行烧结,控制适宜条件,即焦粉配比为8%左右,混合料水分质量分数为3.5%~4.5%,烧结矿可满足要求;配入红土矿可进一步提高烧结矿各项指标;且随着红土矿配比的增加,应增大配炭量和混合料水分。
  • 赵圣功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14-17.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30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炼钢厂采用铌镍硼微合金化生产的Q345E 抗低温冲击韧性H型钢易出现冲击性能波动,产品合格率较低。通过对原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调整,尝试采用低碳钛微合金化工艺加强各工序工艺控制,稳定了钛回收率,低温冲击功数值检测良好,夹杂物及晶粒度控制水平也有明显地改善。
  • 叶 姜 , 刘华山, 刘毅敏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18-20.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30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比较不同退火温度下冷硬板的硬度变化,并结合金相组织检验,测定了St37-2G冷轧板的再结晶温度。结果表明:金相组织检验结果与试样硬度检验结果相吻合,硬度检验测定的再结晶温度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测得试验用St37-2G结构用冷轧板的再结晶温度约为630 ℃。
  • 测试技术
  • 周冀蕾, 金 焱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21-23.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300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感应法探讨了感应电动势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研究了铁磁材料的磁滞现象,表明了样品中的磁感应强度[B]与磁场强度[H]的关系,阐述了测定居里点的原理。研究表明,铁磁材料居里温度的准确测定对磁性材料、磁性器件的研究、研制以及工程技术的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王 璟 张广清 惠 楠 杨庆瑞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24-27.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400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储气井失效模式及其结构特点,采用参数分析的方式从扫查覆盖率、检测灵敏度、仪器轴向检测速度、探头周向扫查线速度、仪器垂直适用性及无效孤立点占比等几个方面对探头旋转式超声波检测仪在储气井井壁腐蚀检测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不能同时满足检验对扫查覆盖率、检测灵敏度和检测速度的要求,其检测方式也造成了垂直适用性较差、无效孤立点占比偏高等问题。
  • 缺陷分析
  • 黄子阳, 李云涛, 张忠铧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28-34.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300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体视显微镜(SM)、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对DWTT典型异常断口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裂纹的扩展机制。结果表明,试样采用压制缺口导致撕裂面多点起裂,裂纹传播过程中发生止裂和重新起动;异常断口的形成由裂纹的止裂和重新起裂导致,同时受到锤头打击塑性变形区的影响,与产品厚度和钢级无显著相关性。
  • 温 娟, 贾惠平, 鞠新华, 来 萍, 其其格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35-39.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30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某轧钢厂的GCr15电动机轴承在使用半年后发生断裂。通过对该轴承进行断口宏观观察、力学硬度、化学成分及显微组织方面的分析后表明:电动机轴承内外圈及滚珠的化学成分符合成分标准要求;电动机轴承断裂方式为高周疲劳断裂。由于轴承的滚珠组织未经热处理和组织缺陷,其洛氏硬度和耐磨性降低,导致滚珠缺陷组织处萌生裂纹源;内外圈组织正常,滚珠在工作中不断与内外圈摩擦、升温,引起电动机轴承内外圈的断裂和保持架的高温变形。
  • 杨 娥, 张 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40-43.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300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H13棒材镦粗作为模具坯料,对镦粗后的模具坯料超声波探伤检测时发现部分坯料心部存在超标缺陷,不同部位钢材镦粗后缺陷大小有所差异。为查明缺陷原因,分别对原棒材及镦粗有缺陷坯料取样分析,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等设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密集粗大的一次碳化物是引起镦粗后心部缺陷的主要原因;钢锭冒口端钢材(冒口端)比非冒口端钢材(非冒口端)心部一次碳化物更密集、粗大,因此仅冒口端经镦粗后心部出现缺陷;冶炼时采用合理工艺参数是防止产生一次碳化物的主要手段;一旦出现一次碳化物,采用多次镦拔工艺成材可改善钢材心部质量。
  • 杨 奕., 刘 洋, 韩 斌, 谭 文, 魏 兵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44-48.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300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CSP产线生产的Q235B钢卷表面发现点状缺陷。通过对点状缺陷进行EPMA、SEM、EDS和金相等分析,并结合现场的轧制工艺情况,对Q235B钢的点状缺陷形成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加热过程中,较高的C在加热的氧化气氛中易脱碳产生CO、CO2气体,导致表面的氧化铁皮出现起皮现象,除鳞难以改善,在后续的轧制过程中碾压,形成了点状缺陷。
  • 施 雷 冯 定 马 威 晏 健 李志敏 张 红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49-52.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300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海上开发完井过程中某井的13有8分之3英寸套管断裂失效原因,分别采用金相显微镜、SEM和EDS对失效套管进行金相组织分析、断口宏观与微观检测分析以及不同部位组织的微区成分分析和夹杂物分析等试验。最终在断口处发现大块Cr的氧化物夹杂,结合套管使用工况,判定N80套管断裂的主要原因是恶劣的服役环境条件下套管在薄弱环节(即含大尺寸氧化物系冶金夹杂处)发生弯曲断裂。
  • 李继超, 张银东, 刘 晶, 付肃真, 李光泽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53-58.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400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采用真空感应、真空自耗重熔双联冶炼工艺的GH4169合金棒材生产的盘锻件表面出现的低倍腐蚀缺陷展开实验分析。通过对缺陷位置微观组织形貌观察以及对缺陷区域和正常区域进行能谱分析比较可知,形成缺陷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氮化钛及Mg、Al的氧化物夹杂在该区域集聚,并就产生的氧化物进行分析,最终判定氧化物夹杂为合金冶炼时带来的缺陷。
  • 专题研讨
  • 赵荒培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4, 32(5): 59-61.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300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晶体衍射的布拉格方程解释钢铁超声波检测出现的草状波现象,首次提出表观衍射草状波的概念,对其草状波的特征给予了衍射的定性解释,并给出超声波频率与衍射晶粒的关系。为研究钢材的组织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