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6-15
  

  • 全选
    |
    试验研究
  • 梁亮,徐德强,刘旭辉,李国仓,邓想涛,黄龙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低合金高强度耐磨钢 NM400进行两种不同的轧制冷却工艺研究:前端集中冷却和稀疏冷却。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ANSCMT5105电子万能试验机和 HV9250仪器化落锤式冲击试验机,研究了两种不同轧制工艺下 NM400的组织和析出物的演变规律以及对应的力学性能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两种冷却工艺条件下 NM400的组织基本相同,均以粒状贝氏体为主。第一种冷却条件的冷速较大,组织有由粒状贝氏体向板条贝氏体转变的趋势,且析出物尺寸较大;第二种冷却条件的冷速较低,组织中存在先共析铁素体,且析出物尺寸较小。含有板条贝氏体组织的强度较高,达到 637.5MPa,含有先共析铁素体的组织-20℃低温冲击功较高,达到了167J。
  • 李华斌,张宏,杨静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声波探伤技术对厚度小于 5mm的铝合金薄板 CMT搭接、对接两种焊缝进行检测,并且通过金相解剖进行验证:超声波探伤技术可以应用于铝合金薄板焊缝的检测,且缺陷检出率较高;在 CMT工艺下,铝合金薄板对接焊缝的焊接质量高于搭接焊缝的焊接质量。
  • 周鹏,李扬,陈颖欣,陈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中国评价阳极氧化膜封孔质量的仲裁方法是硝酸预浸磷铬酸法。从环保的角度出发,为了实现无铬化,采用磷酸法和磷铬酸法进行对比试验,并研究硝酸预浸在封孔质量检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采用磷酸法代替磷铬酸法具有局限性,只有在封孔质量良好时,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才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封孔质量检测中引入硝酸预浸,会加速阳极氧化膜的腐蚀,使得失重值增大。
  • 李磊,蔡建华,陈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铜合金由于延展性好、耐磨损、导热性和导电性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力、机械制造、化工、汽车、电气仪表和建筑等各个行业领域。但是在新型铜合金材料研发过程中,铜合金的 Gleeble热模拟试验由于电偶焊接难、加热不稳定、均温区难以确定,导致试验失败率高,数据不准确,分析难度大等问题。使用 Gleeble3800系统,系统地研究 Cu-Cr-Zr合金的 Gleeble热模拟试验。通过多种手段解决了以上问题,试验成功率达到 90%以上,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铜合金拉伸试验结果显示,高温条件下样品整体都会发生拉伸变形,但是主要变形集中在中间 6mm的均温区域,中间 6mm的变形量大约在 90%~110%左右。
  • 石刚,胡家状,张军,汪永国,钱健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不同试验方法对高强钢扩孔性能指标的影响,对成品热轧板复相钢 CP800进行相关扩孔试验,在不同的试验方法下采用不同加工方法的预制孔和不同的凸模模具进行配合试验,研究分析出不同试验方法下对扩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冲孔与锥模试验方法下,扩孔率比较低,扩孔数据不稳定;在冲孔与平模的配合试验下,扩孔率同样较低,且易出现底部破裂情况;在钻孔与平模的试验方法下,扩孔率相对于冲孔的组合试验来说,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也容易在底部产生破裂现象,导致试验失败;对于锥模与钻孔的配合试验,会达到最高扩孔率值,而且试验结果稳定。
  • 陈莉君,谢逍原,张娟,夏彩荥,高淼淼,白青花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口径厚壁管 12Cr1MoVG进行多次模拟焊后热处理,并使用力学性能检测设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多次热处理对钢管性能均匀性及组织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 3次回火热处理之后,强度、硬度稍有下降,冲击韧性指标稳定,金相组织稳定性较好,即只要过程控制得当,经多次热处理之后大口径厚壁管 12Cr1MoVG性能均匀性及组织稳定性仍较好;强度与球化级别的关系并不完全符合 DL/T773标准。该试验弥补了现场热处理未能破坏取样的不足,为锅炉管道对口安装及返修热处理的评估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 测试技术
  • 李红,李艳萍,曾宏,况春江,周少雄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分析测试方法研发的角度,摸索了采用 DSC热流法、比热法、热膨胀法分别测试非晶合金居里温度的测试方法。分别从升温速度、坩埚选择、称样量等几方面摸索了热分析试验条件,研究发现,对于 Fe基非晶合金,采用合适的试验条件, 3种方法都可以检测到明显的居里转变信号。采用 DSC热流法,选定 Al坩埚、合适的称样量、较高的升温速度(升温速度 10K/min以上)可以观察到居里转变信号,居里转变过程为热流曲线上的抖动现象。采用比热法发现, Fe基非晶合金的居里转变过程前后比热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这反映了该合金 DSC热流信号变化的本质原因。热膨胀法结果显示, Fe基非晶合金热膨胀曲线在居里转变前后出现了典型的因瓦效应,即反常膨胀,这反映了居里转变过程中的磁致伸缩现象部分抵消了由于正常晶格非谐振动引起的膨胀。综合以上 3种测试方法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非晶合金居里转变过程中热学性能变化的内在机理。
  • 熊茂县,杨莎莎,谢俊峰,姬丙寅,马磊,史交齐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常用的盲孔法与环切法对多厂家、多规格超级 13Cr油管进行残余应力测试,获得了 36组残余应力测试数据。基于统计学原理,对两种方法获得油管残余应力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盲孔法与环切法测试残余应力的结果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且盲孔法测试残余应力的结果与环切法相差约 20%。
  • 缺陷分析
  • 刘运娜,郝彦英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火花直读光谱仪、布氏硬度计、扫描电镜(SEM)、光学金相显微镜(OM)等设备对 49MnVS3汽车发动机曲轴冲击功数值出现跳跃性波动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冲击断裂试样进行表面质量、缺口形状、加工尺寸、化学成分、硬度、断口形貌、非金属夹杂物分布、显微组织形貌等的分析,确定曲轴冲击功检验数据出现跳跃性变化以及数值偏低是因为制备冲击试样的位置及方向不规范造成的。
  • 刘龙,李南,罗志强,张晓丹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集装箱底侧梁在操作过程中发生开裂。通过化学分析、力学测试、金相检验以及断口分析等手段,对开裂的集装箱底侧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集装箱底侧梁裂纹对应 R角处的板厚度减薄了近 50%,严重降低了该位置的承载能力;同时材料本身塑性较差,并且室温折弯过程很可能 R角处已经产生了裂纹,随后再对其进行焊接操作,使得该区域韧性进一步降低,在集装箱作业过程中箱内载荷作用下, R角处作为应力集中部位受拉应力而发生瞬间断裂。
  • 卢爱凤,王彦国,王晶,刘金超,闵凡启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船板钢表面氧化腐蚀而出现花斑现象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钢板中杂质含量、加热制度、轧制工艺制度、加热炉中气氛、保证钢液纯净度及避免保护渣卷入等因素是表面产生花斑的原因。其中,钢液中杂质含量是导致钢板表面氧化腐蚀产生花斑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优化冶炼工艺制度、轧制工艺制度是避免表面氧化腐蚀,减少表面花斑现象产生的主要措施。
  • 专题研讨
  • 宋云霞,吕海瑶,贾东涛,李世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 LEICA光学显微镜对某热轧盘条晶粒在放大 100倍数下进行观察。采用金相图像分析软件中截点法对平均截距进行了测量。对测量过程中的每个不确定度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每个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评定。根据不确定度传播规律求出晶粒度的合成不确定度,最终计算出扩展不确定度。
  • 赵文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台美国 Buehler标乐 SimpliMet1000自动热压镶嵌机工作不正常。故障 1:加压后工作状态一直停止在
    “预热”阶段,且不加热,缷载后取出试样是冷的,检查结果是加热部分双金属温度保护开关跳开,手动复位之后正常。故障 2:镶嵌完成后试样温度较高,感觉无降温作用,检查结果是在最后“冷却”阶段无冷却水流出,原因是铜质水过滤器内有杂物堵塞在内部滤网上,经过清洗之后恢复正常。故障 3:能在“预热”阶段升温但一直不能进入下一个“加热”阶段,检查结果是冷却水电磁阀关闭不严,少量持续流出的水带走了热量,影响了“预热”阶段温度的提高,经过清洗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