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15
  

  • 全选
    |
    试验研究
  • 陈家欣,聂月生,彭智迪,钟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分析不锈钢厨刀锋利度和耐用度的影响因素,对不同品牌的不锈钢厨刀进行硬度、锋利度、耐用度、刀包角、刃口厚度、材质及微观组织检测。结果分析表明:1)厨刀的硬度对锋利度及耐用度影响不大。但当刀片硬度位于(55~57)HRC区间时,产品的锋利度及耐用度较高;2)刀包角对厨刀锋利度和耐用度有较大影响,对耐用度的影响比锋利度更大;3)当刃口厚度小于0.46 mm时,随着刃口厚度的逐渐增大,锋利度及耐用度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当刃口厚度大于0.46 mm时,厨刀的锋利度及耐用度迅速降低;4)在材料相同、刀包角和刃口厚度很接近的情况下,厨刀微观组织中的回火马氏体组织形态及分布、残余奥氏体含量及碳化物的形态和数量对最终产品的锋利度和耐用度影响很大。
  • 任桂香,晏德志,江在坤,孔武松,夏亚西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模拟蠕墨铸铁制动受热变形试验,采用薄片试样,模拟列车蠕墨铸铁制动盘使用时的受力情况,设计受热变形试验工装,给予试样两端一个相同的、较小的变形量(弹性变形范围内),模拟列车制动工况温度150 ℃,加热保温30 h,自然冷却后,在自由状态下测量试样的永久变形量,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重复做多组试验来研究不同石墨蠕化率(35%、50%、70%、90%)对蠕墨铸铁受热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石墨蠕化率35%~90%范围内,随着蠕化率增加,蠕墨铸铁受热变形的趋势增大。
  • 卢茜倩,谷海容,崔磊,汪永国,晋家春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DIL805A/D淬火变形膨胀仪,通过金相、透射电镜、室温拉伸、-40 ℃冲击测试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960 MPa级高强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90~880 ℃温度范围内,试验钢随着淬火加热温度的提高,马氏体量逐渐增加,铁素体量逐渐减少,在850 ℃淬火,铁素体含量基本为零,组织最为均匀细小。随着回火温度从180 ℃提高到450 ℃,马氏体的板条逐渐分解,板条状的渗碳体开始聚集和球化。淬火加热温度高于850 ℃时,材料的屈服强度大于960 MPa;在450 ℃回火,材料具有更佳的冲击韧性。对本试验钢而言,采用850 ℃淬火+450 ℃回火,具有最佳的强韧性匹配。
  • 刘阳,谷海容,汪永国,卢茜倩,晋家春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DIL805A/D热膨胀仪上测定了34MnB5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热膨胀曲线。根据试验数据测得了Ac1和Ac3,并结合金相和硬度法,绘制出了试验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对试验钢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组织转变情况及硬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较慢在3 ℃/s以下时,相变产物主要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平均显微硬度为223.7HV;当冷却速度在3~15 ℃/s时,相变产物主要为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较快在15 ℃/s以上时,主要生成单相马氏体组织,平均显微硬度为552.7HV。
  • 测试技术
  • 夏鹏,魏志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采用巴克豪森噪声、增量磁导率和切向磁场强度等多项电磁特征参量,通过挑选R2值较大的项作为输入样本,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方法,对铁路车轮钢的表面硬度进行定量预测。研究实践表明,通过电磁参量测试,筛选出与硬度值线性拟合度相对较高的特征参量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可以较好地预测车轮钢的表面硬度。
  • 黄鑫,牛琛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超声小角度纵波检测技术,采用非接触聚焦直探头,调节合适的声束入射方向,提取钎焊界面的超声反射信号,利用超声信号特征幅值来识别缺陷并完成超声成像,判断钎焊界面是否存在缺陷。3种样品的钎焊界面状态分别为焊接良好、存在人工缺陷和存在工艺缺陷,且检测样品表面所在平面与钎焊界面所在平面的夹角均为7°。检测结果表明:针对检测样品的最佳入射角α为4°,该方法可有效检出当量直径2.0 mm人工缺陷和钎焊界面工艺缺陷,成像结果能够准确并直观地判断出钎焊界面缺陷。最后,通过检测样品解剖分析验证了小角度超声纵波检测技术对钎焊界面缺陷检测的准确性。
  • 徐振,戴林荣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杜马斯燃烧法,利用氮分析仪对煤炭中的氮含量进行测定。试样在一个分析周期中分为3个阶段:冲洗、燃烧和分析。结果表明,用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煤炭中氮含量与传统湿法分析相比,操作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快速分析的同时确保了准确性,符合工业生产与试验分析的要求。
  • 汪良俊,陈斌,后宗保,王艳阳,汪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使用金相显微镜法和钻孔破坏式显微镜法进行涂层厚度的测量,比对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对两种方法开展涂层厚度测量的适用性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金相显微镜法对人员、设备、投入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更适用于特定条件下的科研检验;钻孔破坏式显微镜法的要求较低,操作便捷更易上手,更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涂层厚度的生产或科研检验。
  • 缺陷分析
  • 李建春,李国平,范新智,卫海瑞,亢世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金相显微镜(OM)夹杂物自动图像分析软件统计了2205双相不锈钢铸坯皮下3 mm位置处夹杂物数量和分布,并用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能谱仪(EDS)分析了夹杂物形貌和成分。结果表明:2205双相不锈钢铸坯中的夹杂物大小以5~15 μm为主,沿着铸坯宽度方向由表层到1/4位置夹杂物数量有增加的趋势;铸坯中的夹杂物均呈球形,主要有CaOAl2O3SiO2和CaOAl2O3SiO2MgO两类夹杂物。
  • 陈新华,陈昌华,施虹屹,张思瑞,刘昌乐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磁粉探伤、酸液刷涂检测、低倍检验、金相观察和化学成分光谱分析,为4130高压传输管法兰精加工锻件内孔疑似焊接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结果表明,4130高压传输管法兰内孔表面小台阶处存在焊补痕迹,焊缝中存在马氏体、铁素体、贝氏体等组织,并伴有因过热引起的热裂纹、网状渗碳体和魏氏组织,而4130调质状态后的组织属于回火索氏体+铁素体,由此证明不是热处理前进行的焊接,而是精加工过程焊接产生的组织和裂纹。
  • 白克非,冯力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内外因汽车锈蚀导致的退车、召回事件越来越多。如何提高重卡整车防腐质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公司产品出现的锈蚀问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锈蚀点进行分析并结合锈蚀故障再现的验证方法,最终锁定了锈蚀的诱因,并采取了有效整改措施。
  • 王维,赵四新,高加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体视显微镜(SM)、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仪(EDS)等对Y15易切削钢孔洞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孔洞两边的裂纹呈应力裂纹特征,是最后一次热轧后方坯冷速过快所致,而孔洞则产生于随后的冷拔过程中。通过将方坯轧后空冷改为进缓冷坑缓冷后,制作的零件再无孔洞出现。
  • 专题研讨
  • 施虹屹,陈昌华,胡家豪,陈新华,刘昌乐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检测评定方法是实验室中最为常用的基础试验手段,其评价判定结果的准确性对研究材料特性及评价制品的合格与否都有直接参考价值。使用名义等级(nominal level)、次序等级(ordinal level)、度量等级(metric level)这3种不同评价等级方式,再通过对物理检测、化学检测、无损检测(NDE) 3种试验过程不确定度的分析和评价,最终获得了不同检测评价方法所合成不确定度评定的不同结果。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往往会对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直接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员工人身安全和健康,因此,该研究对国内外实验室检测评价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