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钢铁》官方网站!今天是

2008年, 第4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8-07-15
  

  • 全选
    |
    综合论述
  • 刘竹林;毕学工;史世庄
    钢铁. 2008, 43(7): 1-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详细分析了高炉炼铁工艺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负荷,提出了生态高炉的概念及发展方向,并将铁矿石造块、炼焦、高炉作为一个整体,讨论了如何进一步减少优质炼焦煤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等重要问题。
  • 原料与炼铁
  • 庞建明;郭培民;赵沛;曹朝真;张殿伟
    钢铁. 2008, 43(7): 7-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低温下不同粒度氧化铁的氢还原动力学,得出在同一温度下,铁矿粉粒度从107.5 μm降到2.0 μm后,由于粉体的表面积大幅度增加,提高了粉气接触面积,从而使得化学反应的速度提高了8倍左右,还原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从78.3 kJ/mol降低到36.9 kJ/mol;当反应速度相同时, 粒度6.5 μm的粉体的反应温度比107.5 μm的降低了80 ℃左右。同时,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扩散层厚度相同时,铁矿粉粒度越小,反应扩散层厚度越薄,其还原率越高。
  • 王艺慈;罗果萍;柏京波;郝志忠;邬虎林
    钢铁. 2008, 43(7): 12-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差热分析(DTA)与X射线衍射(XRD)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碱度烧结矿中F、K、Na对烧结固相反应开始温度与最初形成产物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烧结原料中F、K、Na的存在,促进了烧结固相反应过程中低熔点化合物硅酸钠、铁酸钠、枪晶石的形成,固相反应过程中硅酸钠自702 ℃,铁酸钠自780 ℃,枪晶石自900 ℃开始合成,从而探明了F、K、Na在烧结固相反应过程中的行为规律。
  • 张丙生;梁强;郭汉杰;王福明
    钢铁. 2008, 43(7): 16-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宣化钢铁公司焦化厂所用的种煤,分别研究改质沥青的加入量,对灰分Ad、挥发分Vdaf、硫分St,d、收缩指数X和煤粘结指数G等主要成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入改质沥青小于5%时,对瘦煤、1/3焦煤、焦2煤和弱粘煤的灰分、硫含量的影响不大,对弱粘煤、1/3焦煤和瘦煤的粘结指数没有明显的影响,对弱粘煤和瘦煤的胶质层厚度影响也不明显;随着改质沥青的加入,焦2煤和1/3焦煤的胶质层厚度显著增加,焦2煤的粘结性指数也显著增加。加入改质沥青大于5%时,随着改质沥青的加入,瘦煤和弱粘煤的灰分下降明显,焦2煤硫含量降低增大,瘦煤的胶质层厚度显著增加,弱粘煤、1/3焦煤和瘦煤的粘结指数有明显增加。加入改质沥青对各单种煤收缩指数影响规律较复杂,弱粘煤和1/3焦煤的收缩指数在配入3%改质沥青降到最小,以后又都明显增大,但改质沥青达到5%~6%后又减小;焦2煤和瘦煤在加入量小于5%时,收缩指数变化不大,加入量大于5%时才明显减少。
  • 李秋菊;王道净;洪新
    钢铁. 2008, 43(7): 22-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失重技术研究了450~600 ℃下氢气还原超细氧化铁粉过程。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来分析还原过程中的结构及物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反应初始速率增加。不同温度下,还原速率随着还原程度增加而减小。还原过程的速率控制过程通过反应过程中的部分结构变化、活化能及气固反应数学模型确定。结果表明,H2还原超细氧化铁的初始阶段由化学反应过程控制,在反应后期阶段,反应过程是受化学动力学和内扩散的混合控制。
  • 炼钢
  • 朱道飞;郑忠;高小强
    钢铁. 2008, 43(7): 26-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从提高炼钢连铸作业计划可执行性的角度,研究了能适应动态生产环境变化的作业计划编制方法。在考虑连铸机的连浇约束、炼钢连铸生产工艺要求和作业时间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建立了以最小化工位作业冲突时间和尽可能早的安排连铸机开浇时间为目标的炼钢-连铸生产作业计划优化模型,并构建了一种分段实数编码和基因分区交叉操作的改良遗传算法,将其与沿生产流程时间并行倒推算法相结合形成优化算法来求解模型。某钢厂8 h的炼钢连铸作业计划编制案例表明:建立的模型与求解算法能较好地解决炼钢-连铸作业计划的时间不确定性优化问题,可快速生成炉次间作业无冲突的优化生产作业计划。
  • 刘锟;刘浏;何平
    钢铁. 2008, 43(7): 32-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转炉终点磷、锰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终点磷、锰含量预报与控制模型,优化转炉脱磷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副枪检测碳含量和温度值,通过数学模型预报终点磷、锰含量,在控制精度为±0.004%和±003%时,命中率分别达到89.5%和94.0%;转炉终点温度为1625~1655 ℃,终点碳w([C])≤0.06%的条件下冶炼w([P])≤0.010%的低磷钢,应将副枪点测后的供氧比例从9.0%增加到12.0%,矿石比例维持在30%以上,终渣碱度控制在3.0~3.5。
  • 张贤忠;陈庆丰;熊玉彰;谈知良;徐冠宇;郭元奎
    钢铁. 2008, 43(7): 37-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EAFEBTLFVDCC冶炼工艺下影响轴承钢GCr15洁净度的N、Ti、Ca、S、O等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对GCr15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EBT出钢和LF精炼期的增N量可以通过VD真空脱气和钢包软吹氩去除,而Ti的来源主要在于合金和耐火材料的带入;EBT出钢过程中加入活性石灰和Ca处理都易导致钢中Ca含量的增加;高碱度精炼渣有利于钢水脱硫,但不利于改善钢中夹杂物的性质和形态;GCr15钢中夹杂物主要是呈菱形的氮化钛和硅铝镁氧化物夹杂。
  • 夏志新;叶冰;杨卓越;苏杰
    钢铁. 2008, 43(7): 41-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检测手段研究了“真空感应+真空自耗重熔”和“电弧炉+VOD+真空自耗重熔”两种工艺冶炼的G50超高强度钢中夹杂物形态和尺寸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真空感应+真空自耗重熔” 冶炼的钢中硫化物夹杂物尺寸较小、平均间距较小,纵横比较大,尤其是细夹杂物较多,相应的细夹杂物密集区域较多,而“电弧炉+VOD+真空自耗重熔”冶炼的钢中MnS夹杂物均匀弥散分布,复合夹杂物中Ca含量较高,MnS变形困难,纵横比较小,导致夹杂物尺寸与平均间距较大。
  • 压力加工
  • 张清东;张晓峰;吴彬;彭俊;饶志雄
    钢铁. 2008, 43(7): 44-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代化冷轧宽带钢连续退火生产线上,连续运行中带钢的张力控制数学模型的建立问题,通过解析研究带钢的温度和速度对带钢张力大小及波动的影响而推导出其间关系模型,从带钢打滑机理出发推导出带钢与炉辊之间的打滑描述模型,进而综合建立了考虑多干扰因素的炉内带钢动态张力实时计算模型,提出了新的可改善张力控制效果的前馈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相关的仿真验证。
  • 孙艳坤;吴迪
    钢铁. 2008, 43(7): 47-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内某钢厂连轧生产线上出现的网状碳化物严重析出问题,提出高温终轧后超快速冷却与缓冷相配合技术,在精轧机后安装超快速冷却器,对60 mm棒材高温终轧后超快速冷却到一定温度后缓冷,从而抑制了网状碳化物的析出,使过冷奥氏体完全发生伪共析转变而得到细片层间距的珠光体型组织-索氏体,并促进珠光体形核减小珠光体球团直径,减小C原子扩散能力细化了珠光体片层间距,得到了利于球化退火的理想组织。
  • 王仁忠;杨荃;何安瑞;邵健;史乃安
    钢铁. 2008, 43(7): 51-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LVC (Liner Variable Contour)辊形是一种新型的辊形,已成功地应用在实际生产中,通过对LVC工作辊下机磨损辊形的研究,得到LVC辊形的磨损特点,并针对F4机架的磨损情况提出在轧制末期进行均匀窜辊的策略;建立LVC工作辊的磨损预报模型,并应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参数的最优值, 根据LVC工作辊下机后的实测磨损辊形与预测值的比较,说明此磨损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应用于磨损辊形的在线预报。
  • 杨景明;刘舒慧;车海军;孙晓娜
    钢铁. 2008, 43(7): 55-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用神经网络模型代替传统的数学模型,达到提高轧制参数预报精度的目的。在分析了轧制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神经网络冷连轧参数预报模型,并针对前向网络反向传播算法(BP)收敛速度缓慢和易陷入局部极小点的缺点,将有全局寻优特性的模拟退火算法(SA)与之结合得到具有较快收敛速度和较高逼近精度的神经网络轧制参数预报模型,提高了网络的快速性和精确性。最后以轧制力预报为例,证明了该方法收敛速度快,稳定性好,可信度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钢铁材料
  • 范建文;左智宏;谢瑞萍;闫智平;金永春
    钢铁. 2008, 43(7): 59-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以充分挖掘材料潜力提高中厚板强度级别为目标,开展了普碳钢中厚板的表层组织超细化和心部组织细晶化控轧控冷工艺研究。在形变相变规律研究及实验室轧制工艺摸索的基础上,制定了现场轧制工艺。在首钢中厚板厂3500 mm轧机上,采用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0.13~0.16 C0.20~0.25 Si0.80~0.95 Mn0.01~002 P0.005~0.010 S的连铸坯,成功轧制出表层超细晶中厚钢板。25 mm厚钢板的表层铁素体晶粒度达到12级,中心铁素体晶粒度达到11级,屈服强度达到350~385 MPa,抗拉强度达到470~500 MPa,同时保持25%以上的伸长率,完全满足国标GB/T159194中规定的Q345 MPa级钢的力学性能要求。本研究对于企业降低冶炼成本,同时提高中厚板产品强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 马海涛;吴迪;吴钢
    钢铁. 2008, 43(7): 64-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合理设计成分和性能,在CMn钢的基础上采用Nb微合金化技术、结晶器喂稀土丝、控轧控冷等工艺,开发生产了BG420CL重载汽车轮辐钢板,产品代替中厚板。产品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力学性能、焊接性能较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弯曲疲劳寿命优于中厚板。
  • 于庆波;段贵生;孙莹;赵贤平;王斌
    钢铁. 2008, 43(7): 68-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在化学成分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粒状贝氏体、铁素体珠光体对低碳合金钢强度、塑性、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碳粒状贝氏体钢比铁素体珠光体钢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冲击韧性,而且粒状贝氏体组织对钢的强化方式不仅仅是细晶强化和位错强化,弥散强化也是强化方式之一。
  • 涂益友;蒋建清;蔡磊;卞建春
    钢铁. 2008, 43(7): 72-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以不同应变量拉拔变形后SWRH72A钢丝的显微组织变化,并测量了钢丝力学性能、磁学性能随应变量增大的变化趋势。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拉拔变形应变量的增大,珠光体片层间距逐渐减小,钢丝强度随之升高。由于变形应变量的增大,微缺陷密度升高,钢丝矫顽力Hc和剩余磁化强度Mr都随之变大。而应变量较小时,钢丝比饱和磁化强度基本不变,为227.87 emu/g。当应变量增大到2.60时,样品的比饱和磁化强度升高到233.55 emu/g,计算得知钢丝中渗碳体的质量分数由未变形状态的10.8%降至8.6%。
  • 周乐育;刘雅政;方圆;张海旺;宋仁伯
    钢铁. 2008, 43(7): 76-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根据CSiMnCr和CSiMnCrNb实验钢的相变规律,在实验室进行了控轧控冷实验研究,分析了微合金元素Nb对高强度热轧双相钢相变规律、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b可显著推迟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并显著降低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但对铁素体终止转变温度和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基本没有影响。经Nb微合金化后,实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增幅均在100 MPa以上,屈服强度的增幅高于抗拉强度,且在强度大幅度升高的同时,伸长率下降并不明显,表明Nb的细晶强化作用对提高中温卷取热轧双相钢强度级别的效果明显。
  • 王宁;杜林秀;吴迪;刘相华
    钢铁. 2008, 43(7): 81-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速列车焊接构架用钢的性能要求,设计了一种低成本的MnCu微合金低碳钢,并对该实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规律以及冷却工艺对组织演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钢在较宽的冷速范围(1~30 ℃/s)内均可以获得先共析铁素体和中温相变组织。冷却速度和卷取温度对最终组织形态和细化有着重要影响,轧制结束后立即加速冷却至500~600 ℃,再缓冷,可以获得以细小准多边形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为主的混合组织。经实验室控轧控冷验证了具有该组织形态的12 mm中厚钢板屈服强度可达540 MPa,同时拥有良好的塑性和低温韧性。
  • 环保与能源
  • 李士琦;钱刚;孙开明;张标;陈煜
    钢铁. 2008, 43(7): 86-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国内现代电弧炉炼钢高效化的电能消耗和能量消耗的状况。研究中选取了3家有代表性的特钢生产企业,2个对比年度的电弧炉炼钢及其前后步5个工序的原料和介质消耗数据约12000个,计算烧结、高炉炼铁、直接还原铁、炼钢、轧钢5个工序的电耗和能耗值,还定义了这5个工序的电耗、能耗加权值为全流程的电耗、能耗值。结果表明,近年来国内电弧炉炼钢炉料结构增加热铁水后,虽然生产效率提高,并且炼钢工序吨坯电耗、能耗和全流程吨坯电耗均有明显降低,但全流程吨坯能耗却大幅度上升。
  • 钢铁材料
  • 蔡九菊;吴复忠;李军旗;张金柱
    钢铁. 2008, 43(7): 91-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炉转炉流程生产过程产生的SO2烟气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工业代谢理论为基础,应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建立了工序的硫素流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以某钢铁联合企业实际生产数据为例,分析了高炉转炉生产流程硫的来源和去向,讨论了钢铁生产过程排放的SO2的构成,为进一步研究钢铁工业SO2的减排提供了理论依据。
  • 装备与控制
  • Carlo Piemonte;Marcellino Fornasier;Alessandro Pigani
    钢铁. 2008, 43(7): 96-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给出达涅利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这些成果表明,达涅利技术不仅用于生产普通钢种,还可用于生产质量要求严格的优质钢种和高附加值产品。由达涅利在尼兹尼·诺夫戈罗德区Vyksa 建设1套CRC(连铸连轧)设备。这是在俄罗斯建设的第1套薄板坯连铸连轧设备,也是世界上第1套利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路线生产北极高寒地区用API 管线钢的生产设备。另外2套设备已在中国唐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本溪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进入满负荷生产阶段,前者一直保持着设备生产能力世界纪录,后者则成为中国第一家利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生产硅钢的厂家。
  • 技术交流
  • 杨亮;栗红;常桂华;陈本文;王向辉
    钢铁. 2008, 43(7): 101-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Al+FeSi以及FeSi两种不同脱氧工艺对硅钢铸坯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试验设计并运用T[O]含量测定、金相分析、SEM及EDS等研究手段,对铸坯中的夹杂物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Al+FeSi复合脱氧不仅比FeSi脱氧具有更强的脱氧能力,且能使铸坯中的夹杂物在尺寸和数量上有明显降低,夹杂物的特征也由SiOAlMnTiFe系变性为以尺寸<5 μm的Al2O3夹杂为核心、包覆AlSiSMnCaTiFeO系的复合夹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