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欢迎访问《钢铁》官方网站!今天是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中文领军期刊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冶金工程技术与金属材料(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领域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别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
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
美国《金属文摘》收录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收录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收录期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期刊在线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网络首发
热点文章
虚拟专辑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业务合作
广告
视频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2009年, 第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9-07-15
全选
|
综合论述
Select
洁净钢平台集成技术-现代炼钢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向
殷瑞钰
钢铁. 2009, 1(7): 1-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原料与炼铁
Select
硫酸渣配加磁铁矿制备氧化球团试验研究
周晓青 白国华
钢铁. 2009, 1(7): 4-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对硫酸渣配加33%的磁铁矿进行了球团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无预处理时所得生球质量极差,润磨是改善生球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添加1.0%膨润土,润磨时间4min,润磨水分10%,造球时间10min的条件下可得满足生产要求的生球;该生球在链篦机—回转窑模拟试验中,预热温度900℃、时间6min,焙烧温度1220℃、时间10min的条件下,可得物理强度及化学组成均满足高炉要求的球团矿,且其脱硫率高,冶金性能良好。结果证明:硫酸渣配加一定磁铁矿能生产出优质的球团矿供高炉使用,这具有环保的社会意义,又有综合利用二次资源的经济效益。
Select
黄梅褐铁矿悬浮闪速磁化焙烧试验研究
张汉泉
钢铁. 2009, 1(7): 11-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磁化焙烧技术是处理低品位褐铁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解决现有磁化焙烧工艺存在的能耗高、效率低、焙烧质量差等问题,试验以湖北黄梅褐铁矿为主要原料,进行了悬浮闪速磁化焙烧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高温闪速磁化焙烧褐铁矿的试验,研究焙烧气氛、温度和固气比等操作条件对褐铁矿焙烧指标的影响,找出了使精矿品位和回收率达到最优时的最佳操作参数。结果表明:在CO含量3.50%左右,反应炉温度800~950 ℃,固气比0.5~0.8kg/Nm3条件下,通过闪速磁化焙烧得到的焙烧矿,品位在33%左右,可选性良好,采用简单的选矿流程,可得到较好的选矿指标,铁精矿品位达到60.67%,回收率达到94.49%.可见新研制的闪速磁化焙烧装置对褐铁矿的焙烧效果是很显著的。
Select
基于侧板测温的烧结过程热状态研究
龙红明 范晓慧 毛晓明 姜涛
钢铁. 2009, 1(7): 15-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深入剖析了烧结过程气-固相热交换和物理化学变化,将烧结过程热状态分解为竖向、纵向和横向三维空间上的热状态分布。在不考虑横向烧结非均匀性的情况下,将烧结过程热状态描述为料层各带厚度的分布和迁移速度的变化。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温度扫描仪测量烧结机台车侧板竖向温度,利用侧板温度与料层温度对应的变化特性,建立了料层各带的划分模型,通过工业试验优化了侧板温度划分的层数,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Select
高炉喷煤工艺优化及系统改进
曹军
钢铁. 2009, 1(7): 20-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经过长期的发展,当前典型的喷煤工艺流程是:中速磨制粉--热风炉废气+烟气炉—大布袋收粉--并联罐--直接喷吹--单管喷吹+分配器。系统改进的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原煤仓和煤粉仓的容积、改进粉仓的结构、确定适宜的煤粉粒度、提高喷吹罐的初始流化效果、提高分配器的分配精度、改进喷枪材质和结构、完善安全监测控制系统、高温引风机和主排烟风机的变频调速等。需要正确处理系统节能、烟煤配比、固气比及均匀喷吹等问题。
炼钢
Select
宽板坯连铸工艺优化与铸坯质量
齐新霞
钢铁. 2009, 1(7): 24-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实际生产,对宽厚板坯表面横裂纹、纵裂纹、氩气泡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相关机理性分析,分析了工艺措施与铸坯质量的关系,采用相应合理的工艺优化措施成功消除了铸坯表面质量缺陷,完成无缺陷宽厚板坯的生产,成功开发出微合金高强度钢板及45优碳钢板,为连铸工艺研究及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Select
连铸板坯浸入式水口吹氩工艺研究
陈志平 朱苗勇 文光华 江中块
钢铁. 2009, 1(7): 28-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连铸板坯机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了浸入式水口吹氩工艺对铸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室物理模拟,实施了改进浇注条件下单流连铸机稳态与非稳态状态下的现场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在连铸板坯浸入式水口吹氩工艺设置上存在误区,有矫枉过正的情况,应将水口不堵塞作为吹氩工艺设置的核心标准,而将过度吹氩造成的液面波动氩气冲击深度作为实际标准。实际吹氩量标准大断面临界吹氩量可稍大,同样断面条件下,高拉速吹气量设置小而低拉速大。在保证生产顺行情况下,通过对结晶器吹氩气量的优化设置,可降低铸坯针孔等缺陷的产生。
Select
不锈钢控氮理论计算与实践
杜晓建 刘晓 陈雷 王龙妹
钢铁. 2009, 1(7): 32-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的氮在钢中的溶解度公式,计算了两种含氮不锈钢冶炼时所需要的氮气压力,并在50kg真空感应炉上,通过改变氮气压力,对两种不锈钢进行了氮含量控制实践。结果表明,采用Fujio测定值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同时给出了钢中氮含量的理论计算公式。
Select
LF精炼工程中脱氧剂对气瓶钢洁净度的影响
杨树峰 李京社 张立峰 唐海燕 孙开明 姜桂连
钢铁. 2009, 1(7): 36-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本研究调查了使用两种不同脱氧剂对气瓶钢进行脱氧后连铸坯中显微夹杂物及大颗粒夹杂物的组成、数量以及各工序钢中总氧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硅钙钡锶镁合金对气瓶钢进行脱氧可以减少铸坯中显微夹杂物数量和大颗粒夹杂物数量,并使得铸坯中氧化铝夹杂和钙铝酸盐夹杂明显减少,使得硫化物夹杂和硅铝酸钙盐复合夹杂物增多,但对总氧含量影响不大。使用铝脱氧和硅钙钡锶镁合金脱氧都能将铸坯中总氧的含量的控制在12ppm以下。研究也表明硅钙钡镁锶脱氧剂的收得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压力加工
Select
棒材轧制圆-椭圆-圆孔型中轧件面积计算模型
姚俊
钢铁. 2009, 1(7): 47-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棒材生产线上的现场数据,对GCr15轴承钢在圆-椭圆-圆孔型轧制后的横截面积进行了计算和验证,并引入轧制速度对宽展的影响,对现有模型中的宽展修正系数进行了优化,使轧后横截面积的计算值与实际值误差在±3%以内,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为轧制GCr15轴承钢时的孔型设计和轧制工艺设定提供参考。
Select
一种新型的锥形方管无模拉伸成形工艺
夏鸿雁 栾瑰馥 吴迪
钢铁. 2009, 1(7): 50-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锥形方管的无模拉伸成形方法。该方法代替国际上通用的锥形方管生产工艺中的全部成形工序,同时完成变形热处理,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解决了锥形钢管难于塑性成形的问题。该工艺方法合理新颖,设备简单,生产线全线计算机协调控制,是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项目,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Select
三辊张力装置增张能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许石民 黄华贵 臧新良 杜凤山 蒋松
钢铁. 2009, 1(7): 53-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平整分卷机组的分卷工作模式,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三辊张力装置增张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板厚、板宽、开卷张力、上张力辊压下位移量和结构参数等对张力装置增张能力的影响规律。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作为训练样本,结合国内某厂实测数据,建立了三辊张力装置增张能力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为张力装置增张定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钢铁材料
Select
Z向钢板超声波探伤缺陷的原因分析
李春智 刘美艳 张维旭 徐 莉
钢铁. 2009, 1(7): 58-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公司生产的Z向钢板出现超声波探伤不合,通过低倍、金相、裂纹分析、Z向拉伸及扫描电镜等检验,分析探讨了缺陷产生的原因及机理。结果表明钢板中心裂纹为白点缺陷,钢中氢含量高是造成钢板探伤不合的主要原因。目前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了钢板白点缺陷的产生,使Z向钢板探伤合格率提高到97%以上。
Select
X120管线钢中含镁夹杂物对形变奥氏体及γ-α相变的影响
李太全
钢铁. 2009, 1(7): 62-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对微镁处理X120管线钢轧制工艺进行热模拟,发现含镁夹杂物可以在形变奥氏体细化与再结晶时起到形核核心的作用,同时晶界夹杂物还有晶内铁素体诱导的双重作用。含镁夹杂物还可以在小于20µm甚至10µm的形变奥氏体内直接诱导晶内铁素体形核,部分夹杂物也有在形变奥氏体内间接诱导晶内铁素体形核的作用。
Select
SPV490Q钢调质热处理工艺研究
肖桂枝
钢铁. 2009, 1(7): 66-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直接淬火+回火和离线淬火+回火两种调质工艺试制了SPV490大型石油储罐用高强钢。研究了淬火工艺对其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分析了640℃回火钢组织与性能的特征。结果表明,采用直接淬火加回火工艺,钢板具有更好的强韧匹配及耐回火性能。
Select
冷却速率对T91钢相变过程的影响
宁保群 严泽生 付继成 别利剑 刘永长
钢铁. 2009, 1(7): 71-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利用DIL805A/D高精度差分膨胀仪,通过线膨胀行为测量获得相关动力学信息,结合冷却后的组织特征,研究了T91钢不同冷却速度(2~6000℃/min)下过冷奥氏体的相变过程和产物,确定了该钢组织转变的临界冷却速度,研究了冷却速度对马氏体转变点及组织的影响,绘制了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研究表明:T91钢的连续冷却过程中只存在铁素体和马氏体转变区,10℃/min和2℃/min分别为马氏体转变的上、下临界冷却速度。不同淬火速度对T91钢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有较大的影响,其不同于随冷速增加而相变点升高的经典理论。淬火速度通过碳原子气团、内应力的形成来影响过冷奥氏体状态,从而影响相变点;随淬火速度的增加,过冷奥氏体转变后的组织呈细化趋势,但当速度大于1000℃/min时,冷速的变化对组织形貌几乎没有影响。
Select
形变及冷却条件对35钢铁素体组织的影响
陈其安
钢铁. 2009, 1(7): 76-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利用热模拟单道次压缩形变试验研究了35钢在临界奥氏体(Ae3~Ar3)区形变后铁素体组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形变后水淬,小形变时铁素体首先在原奥氏体晶粒的界隅和晶界上形核,随着形变温度的降低和形变量的增大,原奥氏体内部出现大量细小、等轴的铁素体。在此温度区间形变后缓慢冷却,能够得到超平衡数量(共析转变温度的铁素体转变量)的铁素体,并且随形变温度的降低和形变量的增大,铁素体晶粒明显细化和等轴化。当形变温度降到690℃(Ar3附近),形变量0.92时,铁素体晶粒细化到2-4μm,体积百分数达到76.86%。
Select
TiC强化304不锈钢显微组织和性能
吴钱林 孙扬善 薛烽 周健
钢铁. 2009, 1(7): 81-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原位合成TiC强化304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304不锈钢中引入TiC颗粒后,钢的铸态组织中的枝晶和热处理态组织中的孪晶得到明显细化,同时在热处理态组织中出现了很多纳米级的未固溶的方形颗粒Cr23C6和圆形颗粒TiC。TiC颗粒的加入,使304不锈钢强度有较大提高而塑性有一定的下降。未增强的基体钢在磨损时发生严重粘着磨损和塑性流动,而强化钢中的TiC颗粒暴露于磨损表面起承载和形成油膜的作用,从而保护基体不发生严重磨损。随着TiC含量的增加,钢的强度和磨损性能提高的越多。
环保与能源
Select
蓄热式加热炉炉压特性的实验研究
谢国威 蔡九菊 孙文强 李忠军
钢铁. 2009, 1(7): 85-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建立蓄热式加热炉冷态实验模型,研究蓄热式加热炉操作和结构参数对炉压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操作参数中,气体流量、烧嘴出口抽力、换向方式是影响蓄热式加热炉炉压的主要因素,气体流量减小或采用分散换向,则蓄热式加热炉沿炉宽方向的炉压压差减小,而改变烧嘴出口抽力只改变炉宽方向的整体炉压水平;结构参数中,烧嘴入口面积与炉膛面积比、辅助烟道大小是影响蓄热式加热炉炉压的主要因素,增加烧嘴入口面积与炉膛面积比,或增加辅助烟道面积,沿炉宽方向炉压均有所降低。
Select
链篦机-回转窑铁矿氧化球团焙烧过程的火用分析
张宇 冯俊小 张材 谢知音 果乃涛
钢铁. 2009, 1(7): 90-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降低链-回-环系统球团矿焙烧过程的能耗,对某工业装置进行了火用平衡测试和火用分析,得到了火用流图。火用分析表明,传热不可逆火用损和燃烧不可逆火用损是系统火用损的主要部份。建立了气体质流量、床层空隙率、床高、球团直径、烟气中氧含量等运行参数与火用损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当减小气体质流量、床高和球团直径,增大床层空隙率,可以减小火用损。当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1.0-9.0%,将氧气浓度控制在9.0—11.0%,可使火用损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