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钢铁》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0年, 第4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0-10-15
  

  • 全选
    |
    综合论述
  • 刘正东 程世长 杨钢 干勇 徐松乾 郭元蓉 谭舒平 周荣灿
    钢铁. 2010, 45(10): 1-1.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了过去10年中国研究、试制和批量生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P92、S30432和S31042锅炉钢管的进程,重点研究了中国在P92、S30432和S31042钢管最佳化学成分配比和最佳热处理制度确定上的主要技术突破,探讨了锅炉钢长期服役过程中的组织稳定性问题,介绍了P92、S30432和S31042钢管工业试制进展及其在中国600oC蒸汽参数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上的应用前景。技术进步的结果表明,中国已基本掌握了P92、S30432和S31042钢管的生产制造技术,并正在形成批量供货的能力。
  • 原料与炼铁
  • 项钟庸
    钢铁. 2010, 45(10): 9-9.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宝钢3号高炉的生产数据,分析了降低燃料比、提高富氧率对高炉强化的影响。认为在高炉允许的炉腹煤气量时,降低燃料比和提高富氧率,从而减少单位生铁的炉腹煤气量是高炉强化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操作数据进行诺模化,制作成用来衡量高炉操作的诺模图,用来估计高炉运行的情况。
  • 王文山 任刚
    钢铁. 2010, 45(10): 13-13.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承德钢铁公司是河北省唯一使用钒钛磁铁矿作为主要炼铁原料的钢铁企业,但目前承钢钒钛烧结矿的强度和冶金性能不好,严重制约了高炉的顺行和炼铁系统成本的降低。本文从配碳量的变化来分析钒钛烧结矿的矿物组成和矿相显微,对提高其烧结矿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 王代军
    钢铁. 2010, 45(10): 18-18.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厚料层烧结是一项重要的广泛采用的烧结技术,具有改善烧结矿强度、提高成品率、降低燃耗等优点。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在曹妃甸新建两台烧结机规格500m2的烧结厂,自5月投入试生产以来,生产逐步走上正轨,烧结混合料中>3 mm 粒级达75%左右、混合料温65℃以上、烧结料层厚度780mm左右、固体燃料消耗大约48kg/t,各类指标均达到设计指标。
  • 陆祖安 吴俐俊 孙国平 熊良勇
    钢铁. 2010, 45(10): 22-22.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南钢二号高炉的实际情况,对炉身下部、炉腰及炉腹新型铜冷却壁进行传热分析和智能监测。借助冷却壁筋肋和本体的测点温度,并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引入高炉冷却壁数值仿真,采用冷却壁传热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结合的方式,使得仿真软件在对错综复杂的实际对象特性进行认知和模拟时具备一定的智能,实现了对冷却壁热面最高温度以及冷却壁热面炉渣厚度的预测,从而使高炉操作者对炉形状况及趋势一目了然。
  • 炼钢
  • 杨文远 蒋晓放 王明林 卢凯
    钢铁. 2010, 45(10): 27-27.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宝钢和武钢在引进国外大型转炉炼钢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技术开发,形成了具有我国特点的大型转炉炼钢技术:其中包括供氧、造渣、复吹、自动控制和冶炼多种优质钢,转炉炼钢的技术经济指标也达到国际水平。这些早期投产的大型转炉的经验对我国新建大型转炉生产正常化有重要参考作用。
  • 徐志荣;杨文
    钢铁. 2010, 45(10): 33-33.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对用于薄板坯连铸的低碳铝镇静钢水在LF精炼过程非金属夹杂物变化进行的研究,发现在采用高碱度、强还原性炉渣条件下,Al2O3类夹杂物先向MgO-Al2O3系夹杂物并进而向CaO-MgO-Al2O3系夹杂物和CaO-CaS-Al2O3系夹杂物的转变。在LF精炼结束时,钢中已基本无对钢水可浇性影响最大的Al2O3系夹杂物,因此可以减少LF精炼后对钢水进行钙处理用的钙线量,以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通常由于钙处理生成较大尺寸钙铝酸盐类夹杂物的数量。
  • 王超 张慧 朱心昆 陶红标 马忠伟
    钢铁. 2010, 45(10): 37-37.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验可知,在气冷条件下,棒体表面因冷却强度不够而得不到大量的细小晶粒,而在在水冷条件下,棒体表面因与钢液间的过冷度太大而迅速结壳,达不到向钢液弹射晶粒的目的。通过气雾冷却条件下的传热研究,在气流量65 m3/h,水雾加湿量3kg/h的气雾冷却条件下,与棒体表面接触的钢液能够获得26℃以上的过冷度,此条件下达到使棒体迅速形成大量的晶核而且不会结壳,进而使晶粒可被连续不断地弹射至金属液中,成为凝固过程中等轴晶的形核核心,促进铸坯凝固组织的均匀化。
  • 杨勇 刘浏
    钢铁. 2010, 45(10): 41-41.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分析研究了转炉生产20CrMnTi齿轮钢中夹杂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形态,发现钢中存在以Al2O3为主的氧化物、α-MnS、(Ti0.952Cr0.047)(C0.551N0.501)、Ti2CS和AlN等夹杂物;严格控制钢中[T.O]和[S],可获得较低的夹杂物总量水平。
  • 沈世雕 黄福祥 陈书浩 王新华 王万军
    钢铁. 2010, 45(10): 47-47.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轧制前堆垛缓冷处理对连铸坯中心偏析的影响。通过对试验铸坯横断面的低倍硫印检验和沿铸坯厚度方向上的化学分析以及对轧后钢板的断面组织观察,发现轧前堆垛缓冷处理对铸坯中心碳偏析及轧后钢板带状组织均有减轻。堆垛缓冷48小时铸坯中心偏析级别由C类2.0下降到C类1.5;堆垛缓冷36小时铸坯轧后钢板较之堆垛缓冷24小时试样其断面带状组织明显减轻,且没有明显连续的珠光体带状组织。
  • 李勇
    钢铁. 2010, 45(10): 52-52.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为控制钢种氮含量,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通过对炼钢转炉—LF—连铸工艺的生产实践和研究,探讨影响钢种氮含量的因素和控制。满足钢水质量对降氮要求应采取的措施有:转炉底吹氮氩气体切换时间为11 min,避免补吹操作,及时更换出钢口;LF精炼时避免钢液裸露,采用大渣量埋弧操作;连铸采用保护浇注等。
  • 压力加工
  • 白振华 周庆田 郑志刚 王云祥
    钢铁. 2010, 45(10): 57-57.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普通四辊冷轧机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复合浪、辊端压靠等问题,经过大量的现场实验与理论研究,充分考虑到四辊冷轧机的设备与工艺特点,并涵盖软硬、薄厚、宽窄等多种规格产品的生产需要,以轧机出口带材前张力横向分布最均匀为目标,同时考虑到硬、薄、窄料的压靠治理问题,并将辊间压力分布均匀作为约束条件,提出了一套以工作辊辊型曲线中的余弦分项与支撑辊边部的高次曲线分项治理边浪、工作辊型曲线中的高次曲线部分治理压靠、支撑辊中部的凹形余弦曲线分项减少中浪的组合辊型设计新方案,通过优化辊型曲线的特征参数,使得辊型曲线能够适应不同的板形情况,既可以治理复合浪形也可以治理单一浪形,还能减缓薄带轧制过程中的辊端压靠问题,保证产品板形质量的稳定,降低了轧辊的磨损,给现场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 李耀辉 戚明星
    钢铁. 2010, 45(10): 61-61.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马钢CSP轧机的工作辊不均匀磨损严重影响出口板形质量的问题,对CSP轧机F3~F4不均匀磨损严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使用高速钢轧辊的必要性。对高速钢轧辊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并通过现场实际数据分析了高速钢轧辊情况下轧制力、轧辊温度、氧化膜情况,在大量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马钢CSP高速钢轧辊的使用工艺,并实现了工艺条件的长期稳定使用,通过现场实绩表明,使用高速港轧辊大大改善了机组的不均匀磨损,提高了机组的板形质量.
  • 戚向东;董志奎 等
    钢铁. 2010, 45(10): 66-66.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宁波钢铁1780热连轧机精轧机组采用的“窜辊+辊型+弯辊”的技术方案以及设备特点,以板形质量和轧辊使用寿命为前提条件,工作辊采用燕山大学连家创教授VCSW专利辊型,支承辊采用平辊+辊端辊型。通过对提供的典型规格产品进行辊型优化设计计算,确定每一架轧机工作辊和支承辊的辊型参数。为使设计的辊型适用于产品大纲中的所有产品,同时又方便轧辊磨削及管理,对轧辊辊型参数进行加权处理。支承辊F1~F7使用同一套辊型参数,工作辊F1~F4和F5~F7分别使用一套辊型参数。配合燕山大学设计的板形控制系统,经生产考核,带钢板凸度控制在30μm~60μm之间,平直度良好,命中率达到96%以上。
  • 钢铁材料
  • 曹建春
    钢铁. 2010, 45(10): 70-7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铌质量百分数为0.17%的低碳钢为 研究对象,通过热模拟试验分析变形对高铌低碳钢奥氏体→铁素体等温相变动力学的影响,并得到了未变形、875℃变形20%和30%奥氏体向铁素体700℃等温转变的动力学曲线,讨论了热变形和铌对奥氏体→铁素体等温相变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变形主要通过缩短相变孕育期来加速奥氏体→铁素体等温相变;高铌钢奥氏体→铁素体等温转变是两阶段机制,即相变初期铁素体转变率低,第二阶段相变速率高,剩余的奥氏体很快转变为铁素体。 关键词:高铌低碳钢;热变形;奥氏体→铁素体等温相变
  • 查小琴
    钢铁. 2010, 45(10): 75-75.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腐蚀电化学法及化学浸泡法研究了10NiCrMo钢在人工海水及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10NiCrMo钢在人工海水中的自然腐蚀电位(-0.690伏)较在3.5%NaCl溶液(-0.661伏)中高低;三个月室内全、间浸腐蚀中,腐蚀速率大小主要受氧扩散控制影响,由于各种条件下形成的表面锈层特性不同,随着腐蚀时间增长,10Ni5CrMoV钢在人工海水及3.5%NaCl溶液中的全、间浸腐蚀速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1500h后趋向稳定; 10NiCrMo钢在人工海水中全、间浸腐蚀速率分别为0.338~0.459mm/a和0.279~0.435mm/a,在3.5%NaCl溶液中全、间浸平均腐蚀速率分别为1.200~1.141mm/a和0.840~0.404mm/a,在人工海水中全、间浸腐蚀速率比对应时间段内在3.5%NaCl溶液中小,在人工海水中及3.5%NaCl溶液中的间浸腐蚀速率比全浸低。
  • 宋磊峰
    钢铁. 2010, 45(10): 80-8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增重法研究了新型奥氏体耐热钢NH4在700℃、900℃和1000℃空气中高温氧化动力学,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X)等手段,对各温度下的氧化膜的形貌和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NH4钢在700℃、900℃和1000℃时的平均氧化速率分别为:0.064 g/(m2 h)、0.083 g/(m2 h)和0.2786 g/(m2 h)。在700℃和900℃时的氧化层是由外层的Cr2O3和内层的SiO2、Al2O3组成,在1000℃时是由Cr、Si和Al三种元素的混合氧化物组成。高温下SiO2先于Cr2O3形成,且SiO2对Cr2O3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 左军
    钢铁. 2010, 45(10): 84-84.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现场取样检验的方法,对汽车梁用热轧钢板表面氧化铁皮的宏观形貌、厚度、微区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及O/Fe质量百分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汽车梁用钢表面氧化铁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经大批量工业生产和用户使用表明,产品表面光洁,冲压性能优良,完全满足冲制汽车纵梁和横梁的使用要求。
  • 亓海全 雍岐龙
    钢铁. 2010, 45(10): 88-88.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基于Thermo-Calc 和相关文献测试数据所推导出的Fe2Ti在铁素体中的平衡固溶度公式,结合Fe2Ti的形成自由能,推导出了钛在铁素体中的平衡固溶度公式为:log[Ti]α=1.632+2293/T (850 ~ 1100K),log[Ti]α=0.2477+3401/T (300 ~ 800K)。 这对于钛的碳化物、氮化物及碳氮化物等第二相颗粒在铁基体中的固溶度积求算以及相关的固溶析出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 环保与能源
  • 周密 杨合
    钢铁. 2010, 45(10): 90-9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含钛高炉渣作为一种光催化材料其量子利用率以及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都很低,稀土元素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在形成氧化物时具有良好的半导体特性,其金属氧化物的掺杂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含钛高炉渣的光催化性能。本实验将掺杂稀土氧化物的含钛高炉渣用于紫外线照射条件下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实验中并通过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以寻找最佳稀土元素掺杂量。结果表明:稀土元素CeO2,Y2O3的掺杂量分别为0.5%,1.0%时其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2.2%,74.0%,为最佳掺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