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5-15
  

  • 全选
    |
    试验研究
  • 刘彦春,,刘相华,井溢农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确定连续冷却条件下亚共析钢相变临界温度的新方法。传统方法基于对膨胀曲线的分析,根据膨胀曲线上的“拐折”确定临界温度;新方法基于对相变动力学曲线的分析,根据相变过程中新相形核和长大情况的变化引起Avrami方程指数的变化确定临界温度。此外,利用新方法还可分析出先共析转变不同阶段的临界温度。
  • 王文强,毛卫民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7-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Fe-6.5Si高硅钢是一种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铁损等优异性能的软磁材料。但有序相B2和D03,尤其是D03相的出现会使高硅钢的硬度和脆性急剧升高,并对薄板的轧制加工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由于该合金中同时存在A2、B2和D03三相,且X射线衍射峰大量重叠,给D03相的定量分析带来困难。采用直接比较法定量分析D03相的体积分数,结果表明,h+k+l为偶数时A2与B2相{hkl}晶面衍射的结构因子相同。若将A2与B2合并成一相处理,适当调整X射线衍射直接比较法的关系式,进而对D03相的特征衍射峰与三相重叠的衍射峰进行直接比较,即可计算出D03相的体积分数。
  • 陈培敦,王俊海,马正伟,陈坤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1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205双相不锈钢热加工性能差,开裂倾向大,通过采用热拉伸的试验方法,对该钢的高温塑性进行了研究,并用金相法测得铸坯不同温度下的相含量,从而确定了合理的热加工温度范围。然后,对热轧钢板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相比例检测,得到了合适的热处理温度。结果表明,铸坯加热温度控制在1 250~1 260 ℃,并且在1 050~1 250 ℃之间进行轧制变形时,钢板具有良好的热加工性能;固溶温度控制在1 050~1 100 ℃,钢板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 方芳,高长益,赵兴君,刘永林,张金柱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15-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对70钢连铸坯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形貌、大小、数量、组成和来源进行了研究,旨在降低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提高钢材质量。结果表明,铸坯中5 μm以上的夹杂物主要为形状不规则的脱硫产物Ⅲ型硫化锰,其次为复合脱氧产物铝硅酸盐和凝固前沿形成的铁氧化物,以及少量脱氧产物与熔蚀耐火材料形成的球状铝酸盐或含镁铝硅酸盐,研究结果为优化70钢连铸坯生产工艺提供了依据。
  • 王立君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19-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程度量化水淬可在35CrMo钢中得到粗板条状马氏体、细板条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隐针马氏体组织或与残余奥氏体复合的不同组织,也可以通过量化水淬来调整钢的硬化层、表面硬度、性能指标、淬火变形量,从而既能满足性能要求又能严格控制热处理变形,并且对降低生产成本效果显著。
  • 周蕾,程维玮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2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南钢部分合金结构钢棒材存在的硬度偏硬、影响锯切的问题,详细分析了硬度超标的影响因素,利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研究了终轧温度对成品硬度的影响,采用合理调整钢材化学成分及电磁搅拌参数,控制自由氮含量,降低终轧温度,提高入坑温度等措施,将合金结构钢硬度降低到HB240以下,降低了碳成分偏析,碳质量分数极差由0.08%降低到0.04%,从而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南钢合金结构钢切割加工性能。
  • 曹曦,徐李军,王学兵,彭世恒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27-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搅拌器位置处的凝固层厚度以及磁场分布计算结果为依据确定了搅拌频率,并通过生产试验的效果确定了最佳搅拌参数。从试验结果来看,在拉速为1.0~1.1 m/min时搅拌器的最佳搅拌频率为6 Hz,拉速提高铸坯低倍上白亮带的宽度增加。优化后的搅拌参数明显改善了Q235铸坯的中心质量,降低了中心偏析级别。
  • 测试技术
  • 秦华,陶冶,邓斌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31-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MEVVA离子源技术对由磁过滤阴极真空电弧沉积的TiN薄膜注入不同剂量的Si元素,利用XPS和纳米硬度仪表征Si离子注入后化学成分、元素键合状态以及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Si离子注入后,薄膜表面硬度得到提高,5×1016 ions/cm2的样品硬度峰值从27.18 GPa增加到39.85 GPa,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加,纳米硬度峰值有下降的趋势,1×1017 ions/cm2的样品硬度峰值为33.27 GPa,但表面改性层的深度增加,纳米硬度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得到了整体的提高。离子注入使薄膜表面层的弹性模量显著提高,表层弹性模量随注入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并且由于Si元素的注入,形成了新的微结构相Si3N4,新相的含量与注入剂量有关。
  • 王颖,胡小军,李丽敏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35-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常晶粒较大的样品无法采用常规X-ray衍射方法进行织构测试分析。针对粗晶薄带材样品,利用多片样品的侧面构造一个测试表面,从该组合面测得不完全极图并通过ODF计算和ODF转换计算的方法得到样品的晶粒取向信息,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粗晶薄带材样品的织构测试问题。
  • 刘靖,姚晓乐,贺景春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38-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真空感应炉内向25CrMoVB钢中加入不同含量的混合稀土,分析了稀土加入量、钢中稀土总量(Re)与稀土固溶量(Res)之间的关系。通过硫化物应力腐蚀(SSC)和抗氢致开裂(HIC)试验,研究了稀土对试验钢抗硫化氢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钢具有良好的抗氢致开裂能力,适量的稀土加入量可显著提高25CrMoVB钢的抗硫化物应力腐蚀能力。
  • 缺陷分析
  • 王权,关剑侠,黄楠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4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SS400钢板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表面纵向裂纹现象进行宏观观察和微观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钢板表面纵向裂纹大部分是以平行束或网状形式集中分布在钢板宽度方向的两个1/4区域内,裂纹的长度一般在0.5~2 m,宽度均小于1 mm,深度为0.1~0.2 mm。无论是纵向裂纹还是横向裂纹,其裂纹沟内均含有由Na、Mg、Al、Si、Cl、K、Ca等元素组成的复合夹杂物相,而在裂纹的内部却只有氧化铁夹杂物。进一步分析后认为,该表面缺陷产生于连铸结晶器内,在随后二冷区的强冷和加热炉的加热过程中,裂纹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 王峰,黄重,徐筱芗,赵贤平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48-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对低合金中厚板边部裂纹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厚板边部裂纹的形成是由于在轧制过程中钢板边部表层出现低温组织;变形不均匀导致边部应力集中,以钢板次表层存在的皮下气泡或颗粒状CaO-SiO2-Al2O3夹杂物为裂纹源,萌生裂纹并扩展,形成中厚板边部多处断续出现的横向应力裂纹。
  • 罗丽梅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53-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65钢在拉拔过程中出现不同类型的杯锥状断裂。通过对不同形貌的杯锥状断口进行金相检验、显微硬度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其断裂原因不同,盘条芯部存在异常组织、非金属夹杂物、孔洞及“V”形裂口,且裂口两端组织变形程度不同。造成65钢钢丝拉拔呈杯锥状断裂的原因有盘条成分偏析﹑非金属夹杂物聚集﹑残余缩孔和拉拔工艺。
  • 焦安杰,张勇,李明贤,陈统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2, 30(3): 57-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SPHC冷轧镀锌后边部线状凸起缺陷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工艺调查分析、跟踪试验、金相检验等方法,研究了日照钢铁生产的SPHC热轧带钢在冷轧镀锌后,边部“线状凸起”缺陷的产生原因。结果表明,连铸坯表面边部纵向裂纹及卷渣是造成SPHC母材边部裂纹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连铸工艺的相关调整措施,使冷轧镀锌板边部裂纹缺陷得到了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