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10-15
  

  • 全选
    |
    试验研究
  • 孔令然,武会宾,唐荻,胡日荣,巨彪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输煤管道在煤浆冲蚀条件下的磨损性能与机制,利用MLS-225型湿砂橡胶轮式磨损试验机,以水和石英砂混合浆料为磨损介质模拟煤浆,对X70、X80管线钢和NM500低合金耐磨钢进行了磨损试验并测算了3种钢的失重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试样磨损形貌和断面进行了观察,对比分析了3种钢的磨损机制。结果表明:低合金耐磨钢的耐磨性显著好于管线钢,X80管线钢耐磨性好于X70管线钢。在浆料冲蚀磨损条件下,低合金耐磨钢与管线钢的主要磨损机制均为微观切削机制,二者磨损形貌的差异是由于材料硬度不同引起的。
  • 王志奋,刘建容,周顺兵,许竹桃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比较大气暴露和实验室加速腐蚀两种环境下碳钢和耐候钢的锈层,研究了不同腐蚀环境对钢的腐蚀行为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碳钢和耐候钢的锈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环境下耐候钢的锈层均比碳钢的要致密,而大气环境下两种钢的锈层更加致密和均匀。两种钢的主要成分均是α-FeOOH和γ-FeOOH,合金元素在耐候钢中均存在富集现象,但是实验室模拟试验下富集程度更高。通过锈层研究发现,实验室加速腐蚀试验能一定程度上模拟大气环境下的暴露试验,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 李晓萌,吕可非,李歌天,丁红胜,白世武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1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磁记忆检测方法,研究Q235钢静拉伸试验在不同因素下应力集中程度与磁记忆信号之间的规律,观察试件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局部磁畴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试件在强化范围内,圆孔周边磁记忆信号随应力集中程度及孔径的增加而增大。从弹性到强化阶段,磁畴分布逐渐密集,磁畴宽度变小,数量增多。该研究结果可为探讨铁磁性材料的力-磁效应提供试验依据,并为后续深入的定量化研究奠定基础。
  • 杜丽影,邱保文,李荣锋,刘冬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14-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桥梁用钢示波冲击试验讨论了区分Wi、Wp与Wt的意义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试样的取样方向和试验温度对Wi、Wp与Wt值及其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L-T方向取样试样的Wt、Wp值均较大,Wi值变化没有规律性。Wp与Wt呈线性关系,不随试验温度和取样方向的改变而改变。Wt、Wp值随试验温度的降低而减小,Wi/Wt值随试验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均小于50%。
  • 测试技术
  • 张宏艳,薛勇强,李秋民,田志红,李永林,朱立新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17-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铸坯的高温力学性能测试及缺陷表面SEM分析等手段研究了SS400含硼钢角横裂纹的形成原因,提出了成分调整配合相应工艺调整的解决方案。通过不同成分试样的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对比发现,不同碳含量铸坯第Ⅲ脆性区间明显不同。随着碳含量增加,第Ⅲ脆性区左移。根据试验结果调整了SS400含硼钢成分体系,采取减弱铸坯角部冷却强度等方法,有效地避免了SS400含硼钢铸坯角横裂纹的发生。
  • 王晓东,王文广,李飞,阳代军,金永春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2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给出了纵向切条法测量残余应力的计算模型,并根据不同切割方式对残余应力实际测量结果影响的对比分析,确定激光切割和具有水冷功能的等离子切割是理想的加工方式。采用此残余应力测量方法获得的结果可以指导热轧带钢轧制过程与矫直工艺过程优化,在首钢开发低残余应力热轧高强钢产品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 缺陷分析
  • 马晓妹,邱香花,张敏,徐庆兰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25-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微观组织检验分析了S355热轧厚板探伤不合格的原因。结果表明:厚板在1/4~1/2厚度处存在成分偏析、中间裂纹和孔洞,这是导致钢板探伤不合格的直接原因。
  • 杨作宏,邹明,郑跃强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28-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酒钢CSP冷连轧机组生产的低碳钢薄板表面出现的长、短两类“黑线”缺陷进行了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形貌观察及能谱仪(EDS)成分测定,并结合生产工艺分析确认,“长黑线”缺陷是连铸环节产生的外来夹杂物在冷轧后暴露所造成的,“短黑线”缺陷是由于CSP均热炉炉辊辊环结瘤造成热轧板下表面氧化铁皮压入产生的。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优化生产工艺。改进后冷轧板表面质量合格率提高了6%。
  • 许竹桃,周祖安,张彦文,周元贵,王俊霖,刘敏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33-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化学分析、扫描电镜、金相检验和电子探针等方法分析了RCL590F双相钢制造的汽车轮毂在冲压过程中开裂的原因。结果表明:RCL590F钢板厚度中心存在明显的P、Cr、Mn元素偏析,制造轮毂过程中,钢板在冲压应力作用下,中心孔端面出现裂纹并沿偏析区扩展,这是导致汽车轮毂在成型过程中开裂的主要原因。
  • 刘敏,王俊霖,张萍,王志奋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37-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锅炉底部在使用过程中开裂,对开裂部位和原材料取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开裂部位内表面存在较厚水垢,钢基内表面严重腐蚀,裂纹附近组织中的珠光体有明显退化特征。分析认为:锅炉的水垢层导致其长期超温度服役,锅炉受火处内表面发生水垢腐蚀产生较多的腐蚀坑,材料组织退化、力学性能下降,最终钢板在水垢腐蚀及应力作用下开裂,材料性能的下降加速了开裂的进程。
  • 李吉东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4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一批73mm×5.51mm规格的30Mn2V石油管探伤不合格的问题,通过化学成分检验、低倍检验、金相、扫描电镜及能谱等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油管的化学成分符合要求,但在其内外表面附近都有长条形非金属夹杂物,并且尺寸较大。由于非金属夹杂物暴露并破坏了金属的连续性,在轧制过程中产生折叠、鼓包和裂纹缺陷,导致石油管探伤不合格。
  • 黄海娥,韩荣东,杨志婷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45-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20CrMnMoA齿轮在试运转过程中沿径向开裂的问题,对齿轮断裂件表面进行磁粉探伤、断口宏观观察、扫描电镜和金相显微分析。结果表明,齿轮断裂表面有较多的裂纹,裂纹内有硫化物夹杂,部分裂纹沿硫化物夹杂延伸,裂纹位于渗碳层区域,附近组织无异常,齿轮金相组织与技术标准要求相符合。
  • 专题研讨
  • 张萍,陈士华,孙宜强,吴立新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48-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达的国标修订项目计划,对GB/T4335-1984《低碳钢冷轧薄板铁素体晶粒度测定法》的技术内容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修订:修改了晶粒延伸度的测定方法;修改了第三标准评级图适用的晶粒延伸度范围;补充了晶粒度级别为9级的标准评级图片;规范了表1中描述晶粒尺寸的数据。
  • 陈晓泉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5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钢在热加工及热处理不当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脱碳。在中国钢材产品标准中,凡限定脱碳层深度的可应用GB/T 224《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该标准修改采用ISO 3887,并根据ASTM E 1077添加了取样要求和金相法评定参考照片。就标准的新旧版本及国外相关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国标在试样的选取及制备、观察测定、结果表示方式等方面均与国外标准有所不同。分析了亚共析、共析、过共析钢在不同状态下的脱碳层实例。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和对标准内容可进一步探讨的建议。
  • 郭淼, 陶然,林春来,马莉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3, 31(5): 57-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GB/T 228.1-2010标准的各项变更和新增内容。将新旧标准进行对比,针对原始横截面积、原始标距、应变速率控制、上下屈服点的控制以及试验结果数值修约等各项变更和新增内容进行应用实例说明。指出了标准实施过程中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利于试验人员准确的解读并更好的实施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