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2-15
  

  • 全选
    |
    特约来稿
  • 范 弘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7, 35(1): 1-7.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600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二三十年,电磁NDT技术在中国冶金行业发展和普及应用较快。目前,凡纳入无损检测范畴的钢材大多要求进行100%的电磁NDT才能出厂。整体工业水平的提升和用户的需求是促进电磁NDT技术快速发展和进步的推动力。概括了钢材电磁NDT的应用特点,并分别介绍了钢铁企业中应用的常规涡流检测技术和阵列涡流检测技术、直流漏磁检测技术和交流漏磁检测技术、常规磁粉探伤技术和纯洁度检验方法。
  • 试验研究
  • 廖万能,康永林,祁明凡,闻玉辉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7, 35(1): 8-13.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600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稀土Ce对A356铝合金进行了变质处理,利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强制对流搅拌设备(FCR)制备半固态浆料,将制备的浆料进行挤压铸造。研究了稀土Ce对半固态流变挤压A356铝合金初生α铝相和共晶硅相组织形貌的影响,并探索了Ce含量对流变挤压件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稀土Ce的添加细化了初生α铝晶粒和共晶硅相形貌,并且稀土Ce的添加量在0.6%时细化效果最明显;当Ce的质量分数为0.6%时,合金在铸态和T6(535 ℃固溶8 h+155 ℃时效5 h)状态下的抗拉强度分别达到了216 MPa和299 MPa,比未添加稀土Ce时分别提高了12.6%和15.2%,伸长率在T6热处理之后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 包文全,许 强,韩凤军,牛 伟,马俊杰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7, 35(1): 14-16.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600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0Cr17Ni7Al钢固溶处理后组织转变为马氏体,导致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硬度等指标不合格,这是由于0Cr17Ni7Al钢成分下限的控制导致固溶处理后马氏体[(Ms)]点高于室温,降温过程中形成了马氏体转变造成的。通过严格控制冶炼化学成分,上调奥氏体形成元素C、Mn、Ni及稳定元素Cr的含量,有效降低了该钢种的马氏体[(Ms)]转变点,解决了固溶处理后性能不合格问题。
  • 张 磊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7, 35(1): 17-20.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600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LDB26履带板用钢的淬透性,采用600MRD型数显洛氏硬度计在距淬火端1.5、3、5、7、9、11、13、15、20 mm的试样表面进行洛氏硬度测试,并用显微镜观察金相显微组织。结果表明,距离水冷端越近,硬度值越大,距离水冷端越远,硬度值越小,所测得的硬度值也均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试样经过端淬后,水冷端区域为马氏体组织,硬度值最高,到距水冷端约10 mm处则为半马氏体区,表明LDB26履带钢淬透层深度大约为10 mm,具有良好的淬透性。
  • 黄绪传,殷 胜,周丽萍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7, 35(1): 21-24.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600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一种Cr-Mo双相钢进行了奥氏体未变形和变形两种条件下的连续冷却相变测定试验,获得了两种试验条件下的连续冷却相变CCT曲线。对比分析了两种试验条件下获得的组织和连续冷却相变曲线,探讨了奥氏体变形对Cr-Mo双相钢连续冷却相变的影响。结果显示,奥氏体区变形明显提升了铁素体相变开始温度和珠光体相变临界冷却速度,使CCT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同时,奥氏体区变形促进了贝氏体及马氏体的形成。
  • 测试技术
  • 贺传兰,王维新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7, 35(1): 25-28.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600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分析了卧式单顶杆线膨胀仪在测量过程中影响平均线膨胀系数测量值的因素,测试误差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温度变化的因素,包括炉门密封不良、无温度补偿功能以及初始温度平衡时间不够等;影响热膨胀量准确测量的因素,包括顶杆倾斜、试样端面与试样轴线不垂直、恒温水循环系统不正常或循环时间不够、样品室不水平等;影响试样初始长度准确测量的因素,包括环境温、湿度及量具的精度等,并提出了减小测试误差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 缺陷分析
  • 华 锋,王司男,陈昌华,许 铭,钱健清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7, 35(1): 29-32.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600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50Mn回转齿圈在加工过程中出现断裂,超声波探伤发现断口处的回转齿圈内部存在大量微裂纹,沿周向呈现出疏松状+林状的波形分布。为分析缺陷原因,利用低倍检验、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对回转齿圈断裂缺陷进行了相关检测。结果表明,回转齿圈工件内部裂纹本质上为白点裂纹,是导致回转齿圈在加工过程中断裂的主要原因。
  • 熊 飞,王志奋,韩荣东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7, 35(1): 33-36.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600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汽车座椅滑轨内轨在疲劳试验过程中出现开裂,为找出开裂原因,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金相显微检验等方法对裂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原材料表层存在沿铁素体晶界分布的氧化网络,这使得材料表层力学性能急剧下降,并且在开裂部位组织存在明显形变特征。从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原材料的缺陷以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是导致滑轨内轨开裂的原因。
  • 孙明正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7, 35(1): 37-40.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600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环保设备上热交换换热管的早期泄漏事故,利用直读光谱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等分析手段对其化学成分、金相组织、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换热管的失效模式为选择性腐蚀,造成换热管早期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换热管内部介质存在腐蚀性元素S、Cl,并且焊缝区与母材的微区成分、显微组织存在差别,导致焊缝金属与母材在电极电位上存在差异,形成腐蚀原电池而出现选择性腐蚀,最终导致泄漏。
  • 刘桂江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7, 35(1): 41-44.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600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连轧厂9SiCr钢超声波探伤不合格钢棒进行金相检验,发现连铸连轧9SiCr钢棒超声波探伤不合格的性质是白点裂纹和过热孔洞。通过制定钢包充分烘烤、轧制后红送退火等措施可以控制9SiCr钢白点问题的发生,中间包烘烤温度应高于1 100 ℃,总烘烤时间不少于3 h,轧后快速收集,收集时间不大于15 min,红送退火或坑冷不少于36 h。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可以减少9SiCr钢过热孔洞缺陷的产生,铸坯实料加热温度不应超过1 200 ℃,总加热时间不超过2.5 h。
  • 戴志强,边勇俊,滑鹏敏,刘志刚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7, 35(1): 45-48.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600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无损探伤、断口宏观和微观分析、腐蚀产物分析、金相检测、固溶处理试验、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对25万方天然气0Cr18Ni9脱乙烷塔封头产生裂纹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Cr18Ni9材质的脱乙烷塔封头在硫化氢和氯气等腐蚀性环境以及焊接应力、冷加工成型应力、工作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应力腐蚀,最终在靠近焊口的敏化区域开裂。非金属夹杂物及带状组织缺陷加速了裂纹扩展。
  • 毕军华,蒲 红,桂兴亮,庞晋龙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7, 35(1): 49-53.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600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火车车轮锻压成型模具异常开裂的问题,采用化学分析、低倍酸洗、力学检验、金相检验、断口分析等方法对开裂的车轮锻压成型模进行解剖分析。结果发现,导致模具异常开裂的主要原因为材质选型不当及热处理性能不均匀,并对如何防止该类模具异常断裂和提高其使用寿命提出了建议。
  • 专题研讨
  • 吴安民,,张燕明,,李 影,
    中国钢铁期刊网. 2017, 35(1): 54-58.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600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对国标新、旧版本金属材料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方法在标准名称、引用标准范围、术语及定义、符号及说明、试验原理、试验设备、试验机环境温度、加热装置、试样、试样原始横截面积的测量、试验程序及试验结果等在技术内容和要求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对新版标准中变化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标准下一步修订提出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