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冬, 张孟超, 刘明洋, 刘晓晖, 李慧, 王泽民, 赵波, 顾剑锋
为了提升中国增材制造模具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加速世界向增材制造的转变,从汽车一体化压铸技术对可替换增材制造镶块材料的需求出发,在18Ni300马氏体时效钢的基础上,通过降低Ni含量、调整Co成分、保持Al含量并添加适量Cu的成分设计策略,开发了一种易于增材制造新型合金钢。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等微纳结构表征手段,研究了打印态马氏体时效钢在回火过程中第二相的析出过程和强化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回火时,马氏体时效钢表现出明显的析出强化效应,在560 ℃时达到硬度峰值(约为54HRC),460 ℃和600 ℃时的硬度均约为50HRC,两者抗拉强度相近,但后者屈服强度较低,同时伸长率、断面收缩率和室温冲击韧性均大幅度提高,断口表现出明显的塑性断裂。低温(460 ℃)回火时,出现明显的Ni、Cu等元素的团簇,为富Cu的β-NiAl相形核早期的存在形式,同时还因调幅分解而出现Cr的成分起伏,并出现纳米薄膜状的奥氏体(γ)相;高温(600 ℃)回火时,形成纳米β-NiAl相和细小的富Mo、W、Cr的Laves相,且两者与α-Fe基体分别存在[001]β//[001]α和[1¯1¯23]Laves//[011]α的位向关系,同时形成有利于塑韧性改善的α+γ的双相组织。低温(460 ℃)回火时形成的富Ni团簇和富Cr团簇,可能是高温(600 ℃)回火时β-NiAl相和Laves相的前驱体,2种形态均是析出强化的主要贡献者。